莫裏哀(1622~1673)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也是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劇作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歐洲戲劇史上成就最大、影響最深的戲劇家。
1622年1月15日莫裏哀出生於巴黎富商讓·波克蘭家,原名叫讓(巴蒂斯特·波克蘭。1635年,莫裏哀進入貴族子弟學校讀書,15歲時取得他父親職位的繼承權,但是他從小酷愛戲劇,受無神論和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立誌以戲劇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事業。1643年他宣布放棄世襲權利,成立盛名劇團,1644年為自己取藝名莫裏哀在巴黎演出。由於經營不善,劇團負債累累,莫裏哀因而被控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另一劇團,離開巴黎,過了十二年的流浪藝人的生活,雖曆經坎坷,卻加深了對法國社會的觀察和理解,也磨練了他戲劇藝術的才華,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最後凱旋式地返回巴黎。以後,莫裏哀就一直在巴黎創作。
1659年,莫裏哀創作《可笑的女才子》,辛辣地諷刺了資產者的附庸風雅,抨擊了貴族社會所謂“典雅”生活的腐朽無聊,因而觸怒了貴族勢力,遭到禁演。但莫裏哀並未被嚇倒,連續編演了《丈夫學堂》和《太太學堂》。《太太學堂》因宣揚新思想,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牢籠而被指責為“淫穢”、“詆毀宗教”,又遭到禁演。莫裏哀奮起還擊,寫了《太太學堂的批評》和《凡爾賽宮即興》兩出論戰性短劇。
在他的早期作品裏,他主要以貴族階級為諷刺對象,比較注重對於婦女的社會地位問題的探討,並且有著鮮明的傾向。這與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理解分不開。1664年以後是莫裏哀創作的旺盛時期。在這一期間,他陸續寫出了著名喜劇《達爾杜弗》(又譯《偽君子》)、《吝嗇鬼》、《堂璜》等,辛辣地諷刺了貴族、僧侶和資產階級的自私、偽善和陰險,以至於招致教會反動勢力的猛烈攻擊。在晚年他又寫了《司卡潘的詭計》等作品。
莫裏哀生活在資產階級日漸蓬勃、封建統治日趨衰亡的文藝複興時期。他同情勞動人民,筆鋒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貴族,坑蒙拐騙的僧侶,無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學的“才子”,還有靠剝削起家而力圖“風雅”的資產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貸者……他從各個側麵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形象。但他還沒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隊伍,因此他筆下的正麵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諷者的仆人、佃戶、工匠,這些人總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對方當場現形,讓剝削者在觀眾的哭聲中受到批判。
1673年2月17日,莫裏哀的新作《沒病找病》,在巴黎皇家大劇院上演,他親自飾演劇中主角。巴黎人爭相購票,希望一睹為快。此時的莫裏哀已經51歲了,而且是抱病演出。在演到第四場的時候,文章開頭的一幕出現了。莫裏哀死後,教會拍手稱快,由於他們百般阻撓,莫裏哀的葬禮十分冷清。
後人對於莫裏哀的死因十分的關注,進行了許多探討。不少人認為,莫裏哀的猝死是因為得了一種怪病,但這怪病到底是什麼病則一直沒有定論。而更多的人則認為,莫裏哀是累死的。莫裏哀一生坎坷,在1671年冬天,因為積勞成疾感染了肺病,並且因為病情嚴重而病倒了好幾個月。1672年2月,在他的健康情況剛剛有所好轉的時候,他又接二連三地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他的老朋友、與他在戲劇事業上長期合作的瑪德隆·貝紮爾去世;他的愛子也不幸夭折,這些噩耗使莫裏哀悲痛不已,加重了他的病情。在這種情況下,他繼續堅持寫戲、演出,最終倒在舞台上。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莫裏哀不是死於單純的肺病,他的死因是多方麵的。他身兼數職,肩負著整個劇團的重任,長期的創作、緊張的排演和疲勞的巡回演出,激烈的競爭、艱辛的生活、痛苦的流浪、家庭生活的不幸,錯綜複雜的政治角逐,特別是因為在1672年冬他與他的老朋友、音樂家呂理發生爭執,致使國王對他的寵信日減,並被國王路易十四免去了文藝總管的職務,這一切使晚年的莫裏哀不勝重負,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再加上肺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是一個很難治愈的疾病,最終導致他在中年死亡。
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裏對莫裏哀的死有一段記述:“1673年2月17日,莫裏哀演出第九場《沒病找病》時,在舞台上昏倒,被人抬回家中即與世長辭。”書中對莫裏哀的死因未加說明,而是有意回避了。這更增添了莫裏哀死因的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