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令人生疑的是,作為當時歐洲最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身世有許多不為世人所知的地方,他本人也未留下片言隻字,這樣有關他生平事跡的材料奇缺。更讓人不解的是,莎士比亞去世時,竟然在社會上沒有產生任何反響,也沒有人按照當地的習俗為他的逝世寫哀詩。於是人們不禁懷疑莎士比亞是否真有其人,因為在他們看來,出身卑微從未踏進大學門檻的莎士比亞是不可能寫出這些驚人之作的。即使像著名詩人拜倫和著名作家狄更斯這樣的偉人也不禁懷疑莎士比亞是否寫過那些傑作。如果這些作品不是莎士比亞寫的,那又是誰寫的呢?有人認為莎士比亞劇作的真正作者是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專家們認為,通觀莎士比亞作品的精彩語言與豐富劇情內容,隻有伊麗莎白女王才具有那些傑作的作者所特有的廣博的學識、凝練的語言和對人們感情意誌的高度洞察力。尤為湊巧的是,在伊麗莎白女王去世的公元1603年以後,以莎士比亞為名發表的作品數量明顯下降,在質量上也明顯較前大為遜色,專家們認為這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後由別人收集、整理後出版的。也有的人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認為莎士比亞劇作的真正作者應為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他們把哲學家培根的筆記內容和莎士比亞初版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兩者有難以想象的相似之處。他們認為當時上流社會和達官顯貴認為編劇演戲是有傷風化的事情,但是在劍橋和牛津大學的一些知識分子仍然有人暗地裏寫戲演戲。迫於社會壓力和輿論譴責,劇本的撰作者培根就虛構了一個莎士比亞的筆名。他們認為莎士比亞劇作生活感覺廣,劇本情節生動感人,語言準確優美,全景式描繪了公元16~17世紀英國社會各種力量的衝突,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束縛和神權桎梏,人物栩栩如生。這種傳世之作應該出自造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更合乎情理。
正當專家學者為莎士比亞的生平爭論不休的時候,公元1796年初,年僅18歲的英國人威廉·艾爾蘭自稱發現了大批莎士比亞的手稿以及有關莎士比亞的文件。威廉。艾爾蘭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較為殷實的家庭,其父是倫敦著名的雕刻家,同時也從事珍本書籍和古董的買賣。艾爾蘭訪問過莎士比亞故居斯特拉特福,他了解到莎士比亞手稿和有關其生平的文件奇缺,就產生了偽造莎士比亞手跡的構想。他偽造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份莎士比亞的房地產租約。他在一本伊麗莎白時期的地租賬簿中找到一張空白的羊皮紙,接著將訂書用的溶液衝淡,使之像褪了色的棕色墨水,然後根據一本書上印有的莎士比亞的簽名用心描摹,直到能流利地寫出。這樣一份16世紀的莎士比亞的房地產租約就被精心地偽造了出來。第一件偽造的作品成功後,艾米爾的發現可以說是源源不斷,這些發現包括莎士比亞的一份三百字的“信仰基督教的聲明”、與伊麗莎白女王的日常信函、《李爾王》完整手稿和《哈姆雷特》的部分原文,甚至還發現了他的遺作。公元1796年4月2日,英國文化界公開上演了莎士比亞的遺作《沃蒂傑恩》。一時間人們趨之若騖,但是該劇拙劣的台詞,使人很難相信那是莎士比亞的作品。隨著事態的發展,艾爾蘭終於露出了馬腳,他造假的劣跡終於大白於世。
迄今為止,莎士比亞作品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誰,仍然是眾說不一。有人認為是伊麗莎白一世,有人認為是弗朗西斯·培根,有人則在二人之外提出了另外的人選。但是要完全駁倒這些懷疑論者也並非易事,如同要否定莎士比亞的著作權一樣困難。不過,那些不朽的作品早已在英國和全世界人心目中牢牢紮下了根,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這一點是無庸諱言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讓那些好鑽牛角尖的所謂學者們自己去忙活吧!
莫裏哀死因之謎
1673年2月17日,法國巴黎皇家大劇院。劇場內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正在上演的新戲《沒病找病》緊緊抓著觀眾的心。在換幕之間,一個女人拉著正在後台換裝的男主角懇求說:“求您別演了。你叫我怎麼辦?”男主角回答道:“團裏有五十個人靠演戲掙錢生活。如果我不演了,那麼叫這些可憐的人怎麼辦?我會因不關心他們的生活而自責。”說完他就上場了。他艱難地堅持演完了第四幕戲,角色塑造得十分成功,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在觀眾的掌聲中,他突然咯血倒下了。穿著阿爾貢的戲裝被抬回位於黎塞留街的住所。四個小時後他停止了呼吸。這位抱病登台的演員就是法國17世紀著名的喜劇大師莫裏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