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古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19)(2 / 3)

對於牛頓精神失常的原因,當時及以後幾百餘年的時間裏,眾多的科學家都試圖找出一種合理的解釋。但時至今日,人們並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仍然是一個待解的謎。

笛福《魯濱遜漂流記》風靡世界之謎

1659年9月30日,我——可憐而不幸的魯濱遜·克羅索,在一場可怕的大風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難,流落到這個荒涼的孤島上。我且把此島稱之為“絕望島”吧。同船夥伴皆葬身魚腹,我本人卻九死一生。整整一天,我為自己淒涼的境遇悲痛欲絕。我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也沒有地方可逃,沒有獲救的希望,隻有死路一條,不是被野獸吞嚼被野人飽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餓死。夜幕降臨,因怕被野獸吃掉,我睡在一棵樹上。雖然整夜下雨,我卻睡得很香。

十月一日清晨醒來,隻見那隻大船隨漲潮已浮起,並衝到了離岸很近的地方……

這是丹尼爾·笛福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的漂流日記。在西方文學史上,魯濱遜的形象眾所周知,這位流浪荒島數十年的孤獨者成為了一個神話式的英雄。他航海遇險,一人漂流到南美洲某荒島,靠著雙手和簡易工具,造房子,修田地,種糧食,養牲畜,還從土著的刀下救下了一個人,取名禮拜五,收為自己的奴隸……魯浜遜用二十八年的時間,把荒島建設成為一個世外桃源,最後又奇跡般地回到歐洲,成為巨富。魯濱遜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模式,獨自創造文明的英雄。笛福也因此部小說而揚名世界文壇。

丹尼爾·笛福(1659~1731)英國十八世紀四大著名小說家之一。生於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笛福隻受過中等教育,信奉不屬於英國國教的長老會教派。20多歲時,笛福已是倫敦一個體麵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業等等,到過歐洲大陸。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謀生。他給政府當過情報員,設計過開發事業。他還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文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698年他發表了《論開發》,建議修築公路,開辦銀行,征收所得稅,舉辦水火保險,設立瘋人院,創辦女學等。1702年他在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中用反語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由於文筆巧妙,開始未被識破,後被捕入獄六個月,並受枷刑示眾。他受枷刑時散發了他的長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1704—1713年,他為哈利主辦《評論》雜誌,製造輿論,搜集情報。1719年笛福在他60多歲的時候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飄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著出版了《魯濱遜飄流續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遜的沉思集》。此後還相繼發表了《辛格爾頓船長》、《摩爾·費蘭德斯》、《傑克上校》和《羅克薩娜》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等傳記。

《魯濱遜漂流記》據笛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加以改編創作的。1704年9月,一個名叫亞曆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度過了四年零四個月。當他被發現時已成了一個野人,甚至忘記了人類的語言。塞爾柯克的傳奇經曆引起公眾的關注,報紙上也刊登了一些關於塞爾柯克在荒島上的孤獨生活的情況。笛福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曆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在他年屆六十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此後的二百五十多年中,世人認定魯濱遜這一形象為一個不安於現狀,勇於行動,勇於追求,不畏艱儉,按照現代文明的模式開辟新天地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