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古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20)(2 / 3)

1755年,他在旅途中染病去世。

伏爾泰為世人尊敬之謎

在法國的法布博物館內,有一座法國啟蒙運動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伏爾泰的陶土像,作者是法國雕塑家烏東,創作於1778~1780年,陶土像的伏爾泰身穿古代寬敞的長袍,身軀前傾,麵帶嘲諷的微笑。寬鬆的長袍幾乎遮蓋了年逾八十的伏爾泰的孱弱身軀,其流暢概括的衣紋顯示出穩重的造型感,使人物產生一種莊嚴高尚的氣質,儼然是一位古代先哲。這位思想家雖年事已高,但顏容仍然煥發著銳氣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別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現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內心的無窮奧秘。

伏爾泰(1694~1778)原名佛蘭蘇阿·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其筆名。他是法國啟蒙運動的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又是偉大的哲學家、曆史學家、詩人、戲劇家和小說家。他出生於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很早就表現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可他卻從小就喜愛文學,立誌當文學家,中學畢業後就成為一名無職業的文人。

啟蒙運動興起以後,伏爾泰成了啟蒙運動的旗手。

1717年,伏爾泰因為寫諷刺作品攻擊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進巴士底獄,關了十一個月。1718年,他發表了悲劇《奧狄浦斯王》,並在巴黎上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他由此一舉成名,從此用伏爾泰筆名。後來,伏爾泰因得罪一個貴族而被放逐出法國,動身去英國。在英國期間,他研究了牛頓的科學成就和洛克的哲學著作。

1729年,伏爾泰回到法國,創作了曆史劇《布魯杜斯》和悲劇《采兒》,獲得成功。同時,他還經營商業,獲利不小,使自己過著非常優裕的生活。1734年,伏爾泰出版了《英國通訊集》,以書信體裁介紹了英國的政治、宗教、科學和哲學,對法國的宗教教派鬥爭進行了抨擊,並表達了自己的哲學和宗教觀點。這本書遭到當局的禁止,被當眾焚毀。此後,伏爾泰在洛蘭省邊境一個幽靜的城堡中住了十四年,在此期間,他寫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筆名發表,從各個方麵攻擊教會和封建製度的反動統治。伏爾泰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達官貴人為了沽名釣譽,紛紛同他交往,如普魯士王儲腓特烈(即後來的腓特烈二世)。法國還於1746年讓他進入法蘭西學士院。但是,後來他發現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內的封建統治者並不是真正讚同他的觀點,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主往來。

1760年,他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佛爾納定居下來,並在此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餘年。在這一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和政治論著,發表了哲學小說《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名著。他還把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

伏爾泰雖遠離巴黎,卻仍然關心法國社會現實,他晚年寫了許多文章和小冊子,抨擊教會和專製統治,它們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歐洲各地流傳,推動了進步的思想運動。當時歐洲成千上萬的哲學家、藝術家、演員慕名拜訪伏爾泰,另外還有人給伏爾泰寫信求教,伏爾泰都熱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費爾奈莊園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伏爾泰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他積極為無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是發生在1762年的聞名歐洲的卡拉事件。當時,法國社會中天主教教會的權力極大,天主教僧侶被列為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教會經常殘酷壓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個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兒子因欠債而自殺了。天主教會馬上向法院誣告卡拉,說他兒子因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新教的父親殺死了。法院於是把卡拉全家逮捕,進行嚴刑拷打,將卡拉判處死刑。處死的這一天,劊子手們先用鐵棒打斷了卡拉的雙臂、肋骨和雙腿,然後把他掛在馬車後麵,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後還點上一把火,把屍體燒成灰燼。伏爾泰聽說這件事之後,異常憤怒,他親自調查事件真象,把這件冤案的調查報告寄給歐洲許多國家,全歐洲都對此感到震驚和憤怒,紛紛痛斥法國士魯斯的地方法院。並最終迫使法國政府為卡拉平反。伏爾泰的堅決鬥爭喚醒了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摧毀了教會的威信,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鋪平了道路。由於伏爾泰的威信越來越高,封建統治者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