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地球的“體溫計”(1 / 1)

在1億年前,地球上的溫度是多少?可沒有那時候的任何氣象資料,何以知道地球上的溫度?但這個問題又十分重要,因為地球上的年平均溫度會影響到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發展。

解決這個難題的是美國化學家比奇萊森和尤裏,他們是從研究同位素著手的。我們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元素都有若幹個同位素,這些同位素的化學性質一樣,但是原子量稍有差異。例如,氧氣由兩種同位氧16和氧18混合而成,氧16是最常見的氧,它占了氧氣成分的絕大部分,氧18很稀少。這兩種同位素與其他元素發生氧化反應生成化合物時,它們各自在化合物中的比率會隨溫度的變化而不同。比奇萊森和尤裏深入研究了這種現象,提出隻要把生物化石中的氧16和氧18的比率測出來,就可以知道那種生物活著的時候,地球上的溫度是多少。

用他們發明的這種“體溫計”對地球曆史上不同發展階段的溫度進行測量,結果得到在1億年前地球海洋的平均溫度為21℃左右;1000萬年之後(距今9000萬年),它緩慢下降到16℃;再過1000萬年(距今8000萬年),海洋的平均溫度再上升到21℃;此後,海洋溫度又逐步下降,在3000萬年前約為7℃,到2000萬年竟下降到6℃。地球溫度的這些變化,足以造成恐龍滅絕以及哺乳動物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