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艦炮,它在曆史上是有一定功績的。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出了震撼世界的炮聲,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誕生。
那是1917年11月7日(俄曆年10月25日),列寧在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起義。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由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告代表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利益的臨時政府已被推翻。但是,盤踞在冬宮裏的臨時政府卻拒不投降,妄圖進行垂死掙紮。晚上9點45分,停泊在涅瓦爾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艦上的大炮怒吼了,炮彈呼嘯著射向敵人的巢穴,發出了總攻冬宮的信號。起義群眾在“烏拉”的喊聲中衝進了冬宮,將殘餘敵人一舉殲滅。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裝的大炮就是一種艦炮。這種艦炮是艦艇進行攻擊和防禦用的主要武器,艦炮的種類比較多,根據炮在艦上所擔負的任務、口徑大小等的不同,通常將艦炮分為主炮、副炮、高平兩用炮、高射炮等。也可按裝置的不同分為炮塔炮、甲板炮塔炮、甲板炮等。
主炮是艦上口徑最大的炮,它用於完成艦艇所擔負的主要戰鬥任務。口徑較小的炮,一般稱為副炮。高平兩用炮是指它既可對敵方艦艇或岸上目標射擊,又能用來對空射擊。高射炮的射擊速度高,用於打擊空中活動目標。現在一些艦艇上的大、中口徑高射炮,已被高平兩用炮所取代。
炮塔炮的彈藥和炮手都隱蔽在裝甲防護小室內,和坦克上的炮塔相似。但兩者也有所不同,坦克一般都是單管炮,而艦炮大都采用多管炮,稱為多聯裝艦炮。一般的巡洋艦、驅逐艦上都裝備有三聯裝艦炮。甲板炮塔炮和甲板炮,是指裝有裝甲防護板或防盾板的炮。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艦炮多為炮塔炮。這是因為有了炮塔,既可防殺傷、防原子輻射和防海水浸濺,也便於實現炮的自動化操作。
由於軍艦航行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艦炮又主要是用來射擊海上活動目標,所以,艦炮上一般都裝有能穩定瞄準的裝置,以便隨時跟蹤目標準確射擊。
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和導彈的應用,現代艦炮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用大口徑艦炮射擊遠距離目標的任務,現在多由飛機和導彈來承擔。因此,許多國家現在已不再裝備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艦炮了。但是,對於7公裏以內的近距離目標,一般全都使用艦炮射擊,因為炮彈的價格比導彈便宜得多,而且也打得準。
艦炮還可以用來攔截3000米距離外襲來的導彈,而且是對付低空飛機的有效武器。
現代艦炮大都是一炮多用,即具有高射、平射兩用的特點。而且大多實現了自動化操作,並采用雷達、指揮儀遙控,使艦炮適應日益發展的現代化作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