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導彈(2)(1 / 3)

另外,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千克以上;火箭的飛行軌道從初期的近地軌道發展到太陽係深空間軌道。以運載火箭為主要支撐的航天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高技術產業,它是人類對外層空間環境和資源的高級經營,是一項開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綜合技術,它不僅為人類利用開發太空資源提供技術保障,而且還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3大支柱作出開拓性貢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效益。因此,當今世界的航天技術領域已成為各技術先進的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綜觀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史,幾乎都是與液體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是由SS—6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改裝成的,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東方”號、“聯盟”號和“能源”號等運載火箭,在航天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也是以“紅石”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改製成的,以後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雷神”、“宇宙神”、“大力神”、“德爾塔”等係列運載火箭。西歐諸國早期聯合研製的“歐洲”號火箭,也是以英國的“藍光”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直到20世紀80年代又發展研製成功“阿裏安”係列運載火箭。同樣,中國的“長征”係列運載火箭也是在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以導彈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航天技術,必將繼續引起許多新學科革命性的變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造福於人類。

展望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國際形勢,新的軍事科學理論(包括新的戰爭理論),新的軍事技術與工業技術成就,必將為導彈武器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未來的戰場將具有高度立體化(空間化)、信息化、電子化及智能化的特點,新武器也將投入戰場。為了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導彈正向精確製導化、機動化、隱形化、智能化、微電子化的更高層次發展。戰略導彈中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趨勢是:采用車載機動(公路和鐵路)發射,以提高生存能力;加固固定發射提井,以提高抗核打擊能力;提高命中精度,以直接摧毀堅固的點目標;采用高性能的推進劑和先進的複合材料,以提高“推進-結構”水平;尋求反攔截對策,並在導彈上采取相應措施。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美、俄兩國服役的部分洲際彈道導彈性能將得到很大提高。戰術導彈的發展趨勢是:采用精確製導技術,提高命中精度並減少附帶傷害;攜帶多種彈頭,包括核彈頭、多種常規彈頭(如子母彈頭等)和特種彈頭(如石墨戰鬥部),提高作戰靈活性和殺傷效果;既能攻擊固定目標也能攻擊活動目標;提高機動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采用微電子技術,電路功能集成化,小型化,提高可靠性;采用新型發動機以提高導彈的機動性和打擊的突然性;實現導彈武器係統的係列化、模塊化、標準化;簡化發射設備,實現偵察、指揮、通信、發射控製、數據處理一體化。

導彈的組成

組成:導彈通常由戰鬥部(彈頭)、彈體結構係統、動力裝置推進係統和製導係統等4部分組成。在導彈的發展曆程中,也曾出現過不帶戰鬥部的導彈。

導彈推進係統是為導彈飛行提供推力的整套裝置。又稱導彈動力裝置。它主要由發動機和推進劑供應係統兩大部分組成,其核心是發動機。導彈發動機有很多種,通常分為火箭發動機和吸氣噴氣發動機兩大類。前者自身攜帶氧化劑和燃燒劑,因此不僅可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還可用於在大氣層外飛行的導彈;後者隻攜帶燃燒劑,要依靠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隻能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火箭發動機按其推進劑的物理狀態可分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吸氣噴氣發動機又可分為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以及衝壓噴氣發動機。此外,還有由火箭發動機和吸氣噴氣發動機組合而成的組合發動機。發動機的選擇要根據導彈的作戰使用條件而定。戰略彈道導彈因其隻在彈道主動段靠發動機推力推進,發動機工作時間短,且需在大氣層外飛行,應選擇固體或液體火箭發動機;戰略巡航導彈因其在大氣層內飛行,發動機工作時間長,應選擇燃料消耗低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也可以使用衝壓噴氣發動機)。戰術導彈要求機動性能好和快速反應能力強,大都選擇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在空麵導彈、反艦導彈和中遠程空空導彈裏也逐步推廣使用渦噴/渦扇發動機和衝壓噴氣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