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的足跡遍布在當今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然而在這些文明之外,美麗而神秘的大自然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靈,和人類一樣是地球的主人,它們與人類共同分享著這個美麗富饒的星球。
動物的多樣性
地球上自出現生命以來,經曆了大約三四十億年的進化過程,形成了無數的生命有機體。
在我們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除了人類,還生活著一群快樂的精靈。它們與人類一同分享著這個美麗的家園,並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演繹著美麗而神奇的生命旋律。和人類相比,動物固然沒有人類的智慧。然而,在身體結構和生存本領上,它們有著許多人類所不能及的優勢。憑借著自身長處,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
據估計,全世界生物物種的數量約有500萬種,已經有記載的為141.3萬種。多姿多彩的生物界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它們的潛力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展現無法估量的美好前景。
要準確說出地球上的動物有多少種,恐怕連專家也不敢保證,因為對動物的了解,是隨著對科學的不斷發現,也是隨著對自然的不斷認識,而不斷積累的。
古希臘的偉大學者亞裏士多德,在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記錄了450種動物;第一個動植物分類學家林內,曾在18世紀上半葉記錄了大約4000種動物;19世紀上半葉,人們知道的動物共有48000種;19世紀末,有記載的動物已達50萬種;而目前,資料中的動物已超過100萬種了,據分類學家的分析,這個數字仍沒有達到實際的種數。
在世界各種科學雜誌中,每年都有報道千百個昆蟲新種被發現,這就說明,我們對昆蟲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1931年時,人們一共知道有8萬種蝶蛾類動物,而到1942年,人們又發現了1萬種新的此類動物。有些動物學家推測,自然界中可能還有200萬種昆蟲不為人所知。
在脊椎動物中,人們對魚類的研究還不夠深入。1938年在南非沿岸,漁夫們偶然捕捉到了一條奇怪的大魚,魚身上發出美麗的藍色光焰,他們把這條魚送到了一個地方博物館,在沒有進行詳細研究的情況下,把這條魚的外皮製成了標本,後來當專家們研究了它的標本和頭骨以後,才發現這條魚非同尋常,它不但獨立地屬於一個新科,而且屬於一個新的種屬,這一目中的魚類早被認定在幾百萬年前就已經絕跡了。這種魚極其稀少,從發現到1954年的6年間,總共才捕到8條。
另外,在我們認為已研究得很清楚了的哺乳動物中,也不斷有新種發現,如小齧齒類動物塞氏鼠的發現就是證明。因此,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種動物,仍是一個在不斷變化的數字。
動物與環境
任何生物都需要一個賴以生存的環境使之得以繁衍生息,延續生命。環境對動物形態、結構、器官功能等各方麵的影響都是極為重要的,動物也是通過對環境的不斷適應來達到個體的發展和進化。同時,動物的生存、活動也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簡單來說,動物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環境能夠影響動物;動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環境對動物的影響
生物學家博格曼在將不同地區的生物個體進行比較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同一物種在越冷的地方個體愈大,而且愈接近於圓形。這就是博格曼法則。他認為,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因為寒冷的氣候不僅能夠延緩恒溫動物的生長速度,而且使其成熟時間推遲,所以個子就長得更大一些,這是生理上的原因;二是因為同一種物質,在同等溫度下,體積愈大,散熱愈慢,在三維空間中,球形的表麵積為最小,所以動物的身體愈接近於圓形,散熱麵積也就會愈小,這是物理機製。所以,在北極,蒼蠅也是個兒大無比,飛起來像一架轟炸機。
水溫變化刺激魚類的排卵,在北方寒冷地區春季產卵的土著魚類中有一定的普遍性。灘頭雅羅魚在水溫上升時迅速排卵,受精卵在較高水溫下會順利孵化,當水溫下降時,幼魚已發育到能耐低溫的雅魚期,不會因突發的變溫而受到侵害死亡,保證繁殖群體生存延續下來,繁殖活動和環境周期變化相適應的特性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通過死亡淘汰選擇的結果。
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在動物進化中的重要作用
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曾提到,自然選擇不過是差異的幸存者或優惠變種的產生,這個過程使每一代繼續延續下去,使得有機體逐漸對環境能夠適應的更好,當環境改變了其特性也跟著變,這種改變必定具有生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