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地球上的動物(2 / 3)

當不同地方的動物種群麵對稍微差異的環境,彼此間就有分歧,最後,它們的分歧足以使彼此分開,形成不同的種,兩個或多個的種可能由一個祖先產生,通過了對改變了的環境的適應而分離,一個種群的動物和它們的祖先,也可以變成不同的種。

美國遺傳學家杜布讚斯基曾給進化下這樣的定義:“生物進化乃是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變化所導致的部分或整個生物種群遺傳組成的一係列不可逆的改變。它包括對新環境的適應輻射,對環境變化的調節,以及產生新型的生活方式去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可見在進化中,始終遵守著適者生存的規則,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環境的淘汰。

動物的結構特征對環境的適應體現

在動物界中,某些動物特殊的體態結構的產生,也是對環境適應的結果。

環節動物的分節現象,可能是由於他們的祖先適應當時生活環境形成的,他們的祖先可能是身體細長,具有體腔的動物,由於長期棲息在海底的泥沙或洞穴內,身體經常按不同部位進行有序列的收縮蠕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身體一部分體壁上的環肌和縱肌能相對獨立的收縮舒張,使身體分段,變短變粗,導致分節。

節肢動物為何在海陸空廣泛分布?因其具有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結構器官,水生節肢動物靠鰓或書鰓呼吸,陸生種類擁有氣管或書肺,節肢動物的體表披有一層較厚的幾丁質外骨骼。

在腔腸動物門出現了輻射對稱,即通過身體的中軸,給予任何一個切麵,切成的兩半都是對稱相等的。這種體製隻有上下之分,沒有前後左右之分,這是對水中固著生活或漂浮生活的一種適應,以便被動的獲取周圍更多的食物。

青蛤的形態結構決定了它適應海水環境的營底棲匍匐生活。自然狀態下,它的身體大部分埋藏潛在泥沙中,後部水管外露,移動時靠外套膜肌閉殼肌伸縮足肌牽引,斧足掘泥,緩慢前進。

扁形門的吸蟲綱動物,由於長期營寄生生活,使得蟲體表麵的纖毛,杆狀體消失,感覺器官退化,出現了具有很強吸附能力的吸盤。

臭蟲祖先曾經生有翅膀,由於長期跟著人類因而遷移到室內,雙翅退化。

動物對環境的影響

動物在生態係統中處於消費者的地位。它在消耗有機物和能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周圍的環境。昆蟲在采蜜的同時也幫植物傳花粉,鳥獸在吃果實的同時也幫植物傳播種子,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的同時可以疏鬆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生物與生物之間互為環境,各種動物之間因食物關係而相互依存、相互製約,處於動態平衡中。任何一種動物數量的改變,都會影口向生態的平衡。

動物與人類

從冰雪覆蓋的南北兩極到終年炎熱的赤道地帶,從物種繁多的熱帶雨林到荒蕪蒼涼的非洲沙漠,從寥無人煙的貧瘠地區到人口密集的城市、農村,鳥兒以其優雅的身姿在天宇飛舞翱翔,魚兒在遼闊的海洋中自在地徜徉,駿馬在廣袤的草原上縱橫馳聘……動物們以其獨有的姿態展示著自己動人的風采,譜寫著自己神奇的生命樂章。它們的存在使大自然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使人類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1.動物對人類的貢獻

從進化的曆史看,各類動物都比人類出現得早,人類是動物進化的最高級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動物就不可能有人類。同時,由古代類人猿進化成人類以後,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動物有關,離開了動物,人類就無法很好地生存。

沒有哪個物種像人類和動物一樣相生相克,不即不離。動物既是人類刀俎下的食物,又曾被當作神聖的宗教信物而膜拜。在被奉為人類朋友和夥伴的同時,又成為供人驅使的娛樂消遣乃至運輸工具。

動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衣食原料,豐富的動物資源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物質寶庫。時至今日,仍有靠獵取動物為生的民族,如巴西東南部遊牧的高楚人。有許多國家,動物資源是維持國計民生的支柱。比如澳大利亞一向以“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而著稱。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多少世紀來也一直是阿拉伯人賴以取得衣食的重要來源。

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很多疾病可用各種各樣的動物來治療。我國的中醫藥曆史源遠流長,廣泛使用的動物藥材很多,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動物藥有461種,例如牛黃、鹿茸、麝香、龜板等等。長期以來,許多動物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無私的奉獻,動物身上所蘊藏的數不盡的藥物資源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福音,成了人類健康的忠誠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