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動物的悲鳴(1)(2 / 3)

“海濱”是一隻長頸鹿,1978年出生於日本橫濱,於1980年作為友好使者來到了上海動物園定居。

1993年7月12日清晨,15歲的“海濱”突然狂躁不安,犄角抵牆,以至欲死欲活之態,痛苦不堪。“海濱”在經曆巨大的痛苦之後還是死了,留下了出生僅28天嗷嗷待哺的小鹿。屍體解剖之後,人們在“海濱”的胃中發現團球狀塑料,原來它是誤食了遊客所投塑料袋而導致死亡的。

如今人們仍然可以在上海動物園看到“海濱”——作為一個標本站立在玻璃亭子裏,述說著一隻長頸鹿的悲劇。

然而,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卻沒能阻止類似悲劇的上演。

2008年,遵義動物園1歲多的雌性非洲獅“珍珍”,也因吞食遊客投擲的塑料塊等物後,經救治無效死亡。

“珍珍”出生於2006年,它還有3個同胞弟弟和一個姐姐。“珍珍”四姐弟是貴州省首次人工環境下繁殖成功的非洲獅,曾在省內受到廣泛關注。

遵義動物園技術人員說,一個月前,他們發現“珍珍”精神萎靡,且食量日漸減少。“當時懷疑是腸道疾病。”他說,獸醫對其進行了輸液治療,卻久治不愈。獸醫懷疑“珍珍”可台邑吞食了遊客投擲的塑料袋、鐵塊等物,但由於缺乏必要的診斷儀器,隻好進行保守治療,幫助其自行排出異物。

一周前,“珍珍”的病情惡化。技術人員經過商量後,決定為它補充體台邑後進行手術。昨天中午,一切就緒,獸醫按預案將“珍珍”送上手術台。“剛打開腹腔,它就停止了呼吸。”技術人員傷心地說。

技術人員在“珍珍”的消化道內,發現了數塊塑料片和一些絨布。“最大塑料塊直徑有5厘米。”技術人員說。這樣大的塑料塊,“珍珍”腹內共有6塊。正是這些無法消化的塑料塊和絨布,導致了“珍珍”胰腺和十二指腸嚴重受損,最終身亡。

動物園負責人說,從2005年起,該園先後有一頭河馬、兩隻馬鹿和一隻鴕鳥,因為吞食了不文明遊客投擲的塑料塊、塑料袋甚至鐵釘和鑰匙扣等物後死亡。

救救海南長臂猿

世界上僅僅生存於海南省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其生存環境原本已十分惡劣,近年來又進一步惡化,已經瀕臨種族滅絕的命運,這一情況引起全國150多名專家的極度擔憂。目前他們聯名呼籲:希望有關方麵對此高度重視,使這一屬於人類近親的靈長類動物不至於從此滅絕。

海南長臂猿為我國海南所獨有。其生活習性特殊,對棲息條件要求嚴格,適應能力較差,繁殖能力也較低。它們主要棲息於海南省霸王嶺林區。解放初期,海南長臂猿尚有2000來隻。可是後來,由於資源減少、濫捕濫殺,導致其數量劇減,而這樣又使其近親交配越來越嚴重,從而進一步導致其種族遺傳多樣性降低。到80年代,海南長臂猿已經減少到幾十隻,而現在隻有15隻左右。在保護區外已沒有一隻,而保護區內,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巡猿護猿道路長年失修,通訊設施完全沒有,護林觀察站與管理人員十分缺少。據了解,在我國現存靈長類動物中,海南長臂猿現存數量最少,棲息地麵積最小。1995年的中國靈長類學術會議上,它已經被列為我國高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首。

這一狀況不僅使國內許多有識之士極為擔憂,也引起了國外有關機構的密切關注。據此,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專家建議設立海南省野生動物保護基金,發動社會各界捐助。在目前階段,此項基金主要用於海南長臂猿的保護;此外,應加強對保護區內人力、物力和技術等方麵的投入,嚴厲打擊對海南長臂猿的獵捕和對其棲息地的蠶食;在政策方麵給予一定傾斜,幫助保護區周邊群眾特別是林業工人發展生產,以保護對長臂猿及保護區的有效保護和管理。

有關人士強調說:“假如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得不到及時和實際的重視,它將毀滅於我們這一代人手中。那不僅是海南省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自然資源及科學研究的一大損失。拯救海南長臂猿,刻不容緩!”

老虎將悄無聲息地消失

除非世人立即采取行動,否則老虎將瀕臨滅絕。這種最大的貓科動物何以會陷入這樣的境地?人類又能夠做些什麼來保證它們幸免於難?半個世紀以前,亞洲有2.5萬~3萬隻老虎,而現在已經減少到5000~7400隻了。

亞洲老虎已從8種減少到5種,它們分布在14個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約各有600隻,孟加拉國有300隻,越南和俄羅斯各有200隻,其他國家擁有的老虎更少。隻有印度老虎比較多,占全世界老虎總數的60%以上。

因此毫不奇怪,保護老虎的任務主要集中在印度。1973年保護老虎的計劃就是在這裏開始實行的。那時,捕獵老虎和出口虎皮還是合法的,因此老虎似乎已瀕臨滅絕。

過去,老虎身體的各個部分都被中國、日本、朝鮮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的人們用來治療各種病痛。對虎骨的需求看來是促使商業市場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2006年僅僅在印度就發現了50隻老虎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