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汙染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環境汙染會使動物的生存環境減少,從而造成動物的滅絕,或迫使該種動物大規模遷徙,從而影響動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環境的某些汙染(如核汙染)會使動物基因突變,使物種的變異速度加快。汙染嚴重時,生物在形態特征、生存數量等方麵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生存環境喪失和破碎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生存環境的破碎就是在人的活動和幹擾下,大塊連續分布的自然生存環境,被其他不適宜生存的環境分隔成許多麵積較小的環境。生存環境破碎可導致生態係統的嚴重退化。在熱帶地區,65%的自然生存環境已消失,在溫帶地區,原始的生存環境已經不存在,大麵積的水域已經被分割。
生存環境破碎是許多物種瀕危和滅絕的重要原因。據估計,在現已確定滅絕原因的64種哺乳動物和53種鳥類中,由於生存環境的喪失和破碎引起的滅絕是19種和20種,分別占30%和38%。因生存環境的喪失和破碎而受到滅絕威脅的物種比例則更高,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占48%和49%,在兩棲動物中則高達64%。
生存環境的破碎不僅能導致適宜生存環境的丟失,而且還能引起適宜生存環境空間格局的變化。從而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影響物種的擴散、遷移和建群,以及生態係統的生態過程和景觀結構的完整性。
在連續的生存環境中,種群內的個體通過擴散和遷移,尋找和開拓新的生存環境和資源,降低個體間的資源競爭,增加不同種群間的遺傳基因的交流,從而,擴大了物種的分布範圍,增加了個體和種群存活的機會。在破碎的生存環境中,由於適宜生存的環境周圍分布著不適宜生存的環境,種群中的個體受到隔離,正常遷移和建群受到隔離和限製。同時因生存環境麵積的不斷減少,種群的規模變小,各種隨機因素對種群的影響隨之增大,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下降,從而影響到物種的存活和進化潛力。而且變小的生存環境,很容易受到外部影響,也容易遭受大量外部物種的入侵。這最終會改變生存環境內的物種種類、原有物種間的關係、正常的食物鏈以及生態係統的平衡。
我國生存環境的破碎正在加劇。以前,生存環境的破碎主要來自於農業墾植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鐵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樣性比較低的平原和發達城市,此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相對較弱。後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發達的沿海地區,迅猛的城市化進程已把許多遙遠的鄉村連成一片,連續的大塊自然生存環境被城市化所隔離。大規模的公路和鐵路工程逐漸延伸到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山區和無人區,隨之而來的是路旁大規模的森林采伐,阻斷了野生動物的正常遷移和擴散過程,對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原始的生態係統逐漸暴露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造成生態係統的退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工程建設將會越來越多,這些必然嚴重影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人類肆意捕殺造成野生動物瀕危
對野生動物的亂捕濫獵是造成許多動物瀕危的直接原因。
對野生動物資源的掠奪式破壞最重要的一種因素是商業利益的驅使。許多野生動物由於被認為“皮可穿、羽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藥……”便被肆意捕殺,從而導致滅絕,如北美野牛、旅鴿等。據統計,全球野生動物年非法貿易額達100億美元,與販毒、軍火並稱為三大罪惡。海狗因人類進補之需而血濺北極,藏羚羊因西方貴婦人戴披肩炫耀之需而暴屍高原。為向日韓出口熊膽粉,近萬頭熊被囚入死牢,割開腹部抽取膽汁;為取犀角使犀牛遭受“滅頂之災”;為穿裘皮,虎豹都犯了“美麗的錯誤”……為養寵物、為表演取樂、為醫藥實驗等等,無數生靈都被列為“合理開發利用”的對象。全球每年非法貿易靈長類5萬隻、象牙14萬根,爬行動物皮1000萬張、哺乳動物皮1500萬張,熱帶魚類3.5億尾……對地球生態平衡起至關重要作用的野生動物都成了人們待價而沽、肆意開發的商品。
從50年代開始,人類就開始了對獼猴的捕捉,加之其棲息地的不斷縮小,使中國獼猴的種群數量大量減少,至今尚未得到恢複。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來做裘皮的動物及魚類等資源,由於過量狩獵、捕撈,物種種群數量大量減少,甚至滅絕。
據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粗略統計,深圳人平均每天要吃掉近20噸、多達30多個種類的野生動物。廣州市每日蛇肉買賣交易量高達10噸左右。而在上海每年有近1000噸的野蛇、50多噸野生蛙類和5萬多隻野鳥成為盤中“美餐”。狂吃野味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野生動物的種群迅速銳減。據統計,素有“鳥類王國”之稱的海南省,20年前有350種鳥,而如今隻剩下不足210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