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結束的那一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展望新世紀的工作時,為2000年開列了一份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名單指出,地球上大約有11046種動植物麵臨永久性從地球上消失的危險。紅色名單猶如一個巨大的驚歎號擺在人們麵前,使人類意識到必須要反思。
世界上有很多動物,因為自然災害導致生存環境惡化從而逐漸消失,例如恐龍的滅絕。然而,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曆史及自然災害因素外,野生動物越來越少,甚至滅絕。當然這還與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的破壞性活動有關。
棲息地氣候變化導致野生動物減少
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自然生態係統難以適應。動物無法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導致很多動物數量減少。在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中,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科學家預言,全世界115個最有科學價值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將有80%因為氣候變暖而遭到毀滅。以鳥類為例。
茶雕是一種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稀樹草原的猛禽。氣候變化所引起的降雨量的微小變化,都有可台邑導致這個物種在非洲卡拉哈裏南部地區的滅絕。即便是長期的年均降水量不變,但年降水量的變化率如果小於10%,這種鳥的數量也會明顯下降。
2004年,英國北部海域的海鳥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殖失敗現象,這說明海鳥極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在設得蘭群島和奧克尼郡發生的普通海雀、南極賊鷗、大賊鷗、三趾鷗和北極燕鷗等鳥類繁殖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一種叫毛背魚的小型魚類數量的大量減少,而這種魚是海鳥的主要食物來源。海水變暖以及海洋食物鏈中底層物種的變化,正是導致毛背魚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在設得蘭群島上生活的約7000對大賊鷗中,隻有少數繁育出後代.一些過於饑餓的成鳥還吃掉了它們的幼鳥。
棲息於加利福尼亞南部沿海地區的旱地鳥類繁殖幾乎“全軍覆沒”。這一現象清楚地表明極端天氣對鳥類所產生的巨大影響。2002年一場空前的幹旱,導致了棕頂猛雀、斑唧、加州唧和鷦鷯這4種鳥類的繁殖量下降了97%,繁殖成功率也從2001年每對成鳥繁育2.37隻,下降到2002年的0.07隻。這場幹旱是該地區近150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由於全球變暖,當地的降雨正在減少,並且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即使幹旱狀況隻是發生細微的變化,也會給這些鳥類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危機。
白鶴是一種極度瀕危的遷徙性濕地鳥類,全球野外大約有3000隻個體。白鶴在俄羅斯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繁殖,並且在中國的長江中下遊越冬。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樹木增長,白鶴棲息的北極圈內苔原預計會減少大約70%。降水量減少,強降水天氣增多,也會對白鶴在中國的棲息地的生活產生負麵影響。由氣溫升高引發的持續幹旱也被認為是造成西伯利亞白鶴種群從印度國家公園越冬地消失的一個因素,由此造成了地方性的滅絕。
環境惡化威脅野生動物生存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區內生物個體、種群和生態係統多樣性的總和。基因或遺傳多樣性是指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同種的顯著不同的種群和同一種群內的個體遺傳變異。物種多樣性是指一個地區內物種的變化。生態係統多樣性是指群落和生態係統的變化。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對研究較多的生物種群來說,從極地到赤道,物種的豐富程度呈增加趨勢。
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常發生在熱帶雨林,其中包括許多人們尚未調查和命名的物種。熱帶雨林幾乎包含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物種。據科學家預測,按照每年砍伐森林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雨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裏,5%一10%的熱帶雨林物種可能麵臨滅絕。
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大麵積森林被采伐、火燒和開墾,草地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保留下來的也是支離破碎的,對野生物種造成毀滅性影響;大麵積的濕地消失,使許多種類的生物失去了棲息地;對動物捕獵和對植物的采集等過度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占用了大麵積的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環境汙染;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影響、改變了原有的生態係統,使原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無節製的旅遊,使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係統遭到破壞;土壤、水和空氣的汙染,既危害了森林,又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係統帶來了毀滅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