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斑驢被正式列入馬屬的一個亞種,但是從那時到之後的幾十年中,動物分類學專家們很難說清楚斑馬和斑驢哪個是亞種,哪個是自然條件下產生的原始種,甚至就連斑馬種內兩匹馬之間的斑紋也各不相同,所以它們之間的區分一度很混亂。
在它們之間的種屬被嚴格區分之前,人類就開始了大肆的屠殺這種奇異的動物,有時是為了捕食它們的肉,或者獲取毛皮,有時純粹為了打獵的樂趣。
最後一匹野生的斑驢死於上世紀70年代,而人工馴養的最後一匹斑驢也於1883年的8月12日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動物園內停止了呼吸。
至此,分類變得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人類隻能在標本館或者圖片中看到這種動物。
袋狼(1936年滅絕)
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產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口叫塔斯馬尼亞虎,也許是因為它背後端的條紋而得到的“虎”名。
澳洲大陸上的袋狼幾千年前就已經絕種,而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狼一直存活到上世紀30年代,最終,由於人類的過度捕獵,疾病、人類及其所養的狗侵占其領域等原因,最後一隻袋狼死於1936年。
斯特拉海牛(1768年滅絕)
無齒大海牛,身軀龐大,個體長達7~8米,重達3~4噸,是海洋裏第二大哺乳動物。
它們吃草的時候動作有些像陸地上的牛一樣,一麵咀嚼,一麵還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斯特拉海牛性格溫順,非常善良,常常十幾頭或幾十頭組成一個群體。如果群體中一員受了傷,夥伴們就會把它圍攏在中間來幫助它。
斯特拉大海牛就這樣在海洋裏無憂無慮地生活著,直到有一天人類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1741年6月,一支探險隊的船隻遇險,斯特拉等幸存者則漂流到了科曼多爾群島,在沒有食物來源的孤島上熬日子。就在這時,斯特拉發現了沿海的大海牛,數量也不過2000頭。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這種大海牛,從此人們把這裏的大海牛定名為斯特拉海牛。
他們在發現斯特拉海牛的同時便開始捕殺它們來充饑。1742年,斯特拉等回到了堪察加,帶回了許多斯特拉海牛的皮和肉,並對斯特拉海牛作了記述來讚美斯特拉海牛的肉味鮮美。
俄國的皮毛商人則一下子就對斯特拉海牛的皮毛產生了興趣。於是他們紛紛來到科曼多爾群島,開始了無情的捕殺。首先遭難的是那些成年的斯特拉海牛,到後來連那些幼仔也沒能逃脫。
斯特拉海牛從發現到滅絕隻用了短短的26年時間,在人們沒有更多的了解它們的時候,貪婪的人類就使斯特拉海牛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
愛爾蘭大角鹿(7700年前滅絕)
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鹿類,產於歐亞大陸,從愛爾蘭至貝加爾湖,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最後一隻大角鹿的化石使用同位素檢測法測出它們來自7700年前。
它們的肩高可以達到2.5米,個體超過3米高的屢見不鮮,雄鹿頭上的角碩大,最大的兩角寬度足足有3米多。
人們在愛爾蘭泥煤田發現了數百件保存良好的化石,其中許多是出現營養不良與衰竭跡象的公鹿。這些可能是在發情期後筋疲力竭而死的動物,因為公鹿在發情期必須經曆不斷的打鬥才能接近母鹿群。
裏海虎(1970年滅絕)
裏海虎(波斯虎)產地很廣,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出現它的身影: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蒙古等等。
在九個已知虎的亞種裏,裏海虎的體型是第三大的,僅次於東北虎和孟加拉虎。雄性和雌性一般單獨獵捕和進食。它們夜間活躍,但在白天也活動,一般以大型有蹄。甫乳動物為食,比如鹿、母牛等。裏海虎一般3到4歲即發育到性成熟。
歐洲野牛(1627年滅絕)
歐洲大陸上曾經最著名的動物,200萬年前到達印度,後到達中東、亞洲,25萬年前到達歐洲。13世紀,歐洲野牛到達波蘭、立陶宛、東普魯士等國。
當時的獵殺禁令規定隻有貴族才能隨意獵殺這些大型動物,然後禁令規定隻有皇族的貴族才能獵殺它們,最後禁令規定所有人獵殺它們都是違法的(包括皇族)。而當時規定如果牧民為野牛提供農場的草料就可以免掉賦稅,而且規定偷獵這種野牛就要宣判死刑,但是這種野牛的數量依然在不斷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