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564年,世界上僅存有38頭歐洲野牛。最後一頭野牛在1627年死於波蘭的森林裏,它的頭骨被瑞典軍隊帶回本國,至今保存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大海雀(1844年滅絕)
一種不太會飛的水鳥,它們曾廣泛的生活在大西洋的各個島嶼上,體型與外觀像一隻怪異的企鵝。16世紀初,隨著歐洲殖民者的進入,不會飛的大海雀開始被當作食物而被過度捕殺。
到18世紀40年代初,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因過度捕殺,使數量不多的大海雀很快變得所剩無幾。1844年,大海雀終於被人類斬盡殺絕了。
洞獅(2000前滅絕)
也叫歐洲洞獅,身體龐大,四肢粗壯,體長平均3.5米,體重最多可達350公斤,比現代獅子大很多。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間,洞獅的足跡遍布歐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
洞獅雖然住在洞裏,卻並非是真正的獅子,它是一種更加龐大凶猛的早期貓科動物,它開始稱霸的時候,獅子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它是一種身長三米,性格暴躁的凶猛大貓。它和獅子的唯一相似之處就是都長有長長的鬃毛,曾經被原始人用岩畫記錄了下來。
著名動物保護專家郭耕認為,目前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目錄的,中國占將近160種,1/4居多。我國已經有10多種哺乳類動物滅絕,還有20多種珍稀動物麵臨滅絕。而它們的滅絕所造成的損失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挽回的。
20世紀我國宣布共有十種動物滅絕。
新疆虎(1916年滅絕)
原產於羅布泊和塔裏木河下遊,1916年由斯文見於羅布泊與庫爾勒。瑞典探險家斯文在其《羅布泊探險》一書中對當地人描述虎的遺骸被蟻類吞噬的情景進行了記述。
普氏野馬(20世紀60年代滅絕)
普氏野馬,又名蒙古野馬。1881年,由俄國的普熱爾瓦爾斯基在新疆發現,將其定名為普氏野馬。1890年,一德國人從中國捕到52匹野馬,長途販運到漢堡後,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後代。但真正野馬的最後一次觀察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此後再無蹤跡。
高鼻羚羊(20世紀60年代滅絕)
20世紀60年代以前,高鼻羚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等地區有不連續分布,但此後再無蹤影。
台灣雲豹(1972年滅絕)
台灣雲豹,又名龜文豹。上個世紀60年代尚有獵取記錄,但因森林的砍伐,以及對其皮毛和豹骨的需求的增多,從而導致其數量直線下降。1972年始,寶島不再有豹。
直隸獼猴(20世紀80年代滅絕)
直隸獼猴曾是分布在中國最北的靈長類動物,河北霧靈山便是作為獼猴分布北限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入20世紀後,人們湧入霧靈山地區砍伐,直隸獼猴滅絕於霧靈山。
白頭鶴(滅絕年代不詳)
白頭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內陸沼澤、泛洪區。但從上世紀50年代後就一直無野生報道,因此斷定,中國境內的白頭鸛可能滅絕。
豚鹿(20世紀70年代滅絕)
豚鹿,我國僅在雲南耿馬和西盟縣邊界發現過。科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調查時僅發現了屈指可數的幾隻,但當上世紀80年代再做調查時,已絕跡。
小齒靈貓(20世紀80年代滅絕)
小齒靈貓,在國內僅分布於滇南西雙版納的猛臘和猛養。除20世紀70年代在猛臘曾獲2個標本,在景洪、猛養收購到3張皮外,上個世紀80年代後再無蹤影,估計已經滅絕。
鐮翅雞(2000年宣布滅絕)
鐮翅雞分布於小興安嶺及黑龍江下遊,在國外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1986年、1987年調查時,已無蹤影。2000年新華社發布消息,黑龍江動物所經5年調查,沒有發現鐮翅雞,當地老百姓也有幾十年沒有見到了。
冠麻鴨(20世紀中葉滅絕)
冠麻鴨,又名鳳頭麻鴨,原產於中國東北、日本、朝鮮、俄羅斯。人們曾於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別發現過。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參崴出現過一雄二雌三隻冠麻鴨,但隨後又神秘地消失了。估計冠麻鴨已於20世紀中葉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