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華東、廣東和遼寧等東南沿海地區缺能最為嚴重。華東地區三省一市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工業產值占全國1/4以上,又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但華東地區能源奇缺,煤炭儲量隻占全國總儲量的6.7%,水力資源隻占2.6%。
目前,華東地區70%左右的發電用煤和100%的石油要從地區外調入。
全地區缺電三分之一左右,使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據統計,上海缺1千瓦時電能,工業產值就會損失5元以上。
廣東省煤炭資源甚少,開采條件差,全省用煤半數要靠外省供給,廣東水力資源已開發得差不多了。廣東省因缺電,許多工廠隻能開三天停四天,生產極不正常。為解決電力供應的燃眉之急,每天隻好從香港買進100多萬千瓦時電能,電價相當於省內發電成本的五倍。
遼寧是我國重工業基地,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9%。近十幾年來,遼寧所需燃料主要靠增加燒油和從省外調入煤炭來維持,但全省工業部門仍缺電60億~70億千瓦時,許多企業在冬季不能正常生產。
目前,我國農村每年消耗的生產和生活用能折合成標準煤約為3.3億噸(包括非商品能源)。全國大約有近半數農戶每年缺燒3~6個月,每戶維持基本生活(包括煮飼料)每天約需18810千焦有效熱值的生活燃料,而實際消費每戶隻有約14630千焦,短缺22%。
煤炭在農村生產中主要用於農民集體或個人燒製磚瓦、石灰等建築材料(不包括縣辦工業)、烘幹經濟作物或糧食以及加熱小煆爐等。隨著農民生活提高,蓋新房的數量猛增,據統計每平方米農村民房所需磚、瓦、灰等耗費燃料約31.5公斤標準煤。國家供應的煤炭有半數以上被用在這方麵,其他用能就無法得到保證。
農村的油料供應量嚴重不足,農業機械年增長率在15%以上,農機供油越來越緊張,一些農村在農忙季節,被迫用菜籽油代替柴油作為農機燃料。農村用電更為短缺。農民生活用電僅限於照明和極少量電機、收音機等。煤、油、電的嚴重短缺,限製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進一步提高。
我國能源危機的性質是結構性的、供需失衡的加劇,主要歸因於需求失控,而需求失控主要來自加工工業的過度膨脹,特別是消費品工業的超高速發展。1988年消費品工業增長了23%,而一次性能源僅增長4.4%。作為主體能源的煤炭增長速度下降,而電力新增裝機超過了煤炭的可供量。一麵是生產和生活耗能需求猛增,一麵是一次能源生產增長放慢,構成了惡性循環。煤炭行業因投資不足,生產經營困難,國營煤礦後繼生產能力已嚴重不足,鄉鎮煤礦產量增長速度已經減慢,“九五”期間勢必會出現更嚴重的結構性“能源危機”。
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偏西,經濟發展重心偏東,已經給能源運輸帶來嚴重困難。隨著能源開發重點西移,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將麵臨嚴重問題。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很難改變,交通運輸將越來越緊張。目前,煤炭運量占鐵路總運量的40%,而且最長運距達3000公裏。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僅造成運輸緊張,還會導致利用效率低下和嚴重汙染環境,特別是國際呼籲減少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都需認真對待。
如果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加調整,我國能源短缺的局麵將持續到下世紀中葉。
2.能源短缺帶來的影響
能源供應短缺,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係列嚴重後果。
(1)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由於能源奇缺,導致許多地區的林木砍伐過量,地表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從解放初的115萬平方公裏,擴展到目前的150萬平方公裏,占土地總麵積的16%。每年流失的土壤估計有50億噸,占世界水土流失總量的五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中的養分,折合成商品化肥達4000萬噸,相當於4000萬畝良田的5厘米表層沃土流失掉。有機質得不到補充,土壤肥力減退。每年燒掉的3億噸秸稈,以平均含氮0.6%,含磷0.15%,含鉀1%計,損失有機質2.3億噸、氮180萬噸、磷45萬噸、鉀300萬噸。致使我國土壤缺磷少鉀,氮、磷、鉀比例失調。結果是土壤因有機質減少而板結,理化性狀變化,導致貧瘠化和沙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