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現代社會麵臨的能源挑戰(3)(1 / 2)

能源的質量、經濟效益雖然未達到應有的水平,但有所提高。如煤炭工業的全員工效,1985年~1990年年均提高5.4%。煤礦事故死亡率在不斷降低,1985年為百萬噸煤3.84人,1990年降至1.5人。

能源工業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在電力工業方麵,“七五”期間實行了中央、地方、部門、企業多層次、多渠道、多模式集資辦電。實行誰投資、誰用電、誰得利的政策。國務院批準了電力管理體製改革方案,實行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方針和因地因網製宜的原則。1988年國務院批準對電力行業實行征收電力建設基金的製度,即每千瓦時加價2分錢,專款用於電力建設。這些改革措施,調動了地方辦電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開拓了資金渠道,加快了電力建設步伐。

在煤炭工業方麵,能源部先後提出了解決煤炭工業問題的一些具體辦法。例如,山西地方煤礦調出省的煤每噸加價10元,每噸煤提取1元作為綜采綜掘更新改造費,1元作為發展基金,1元作為維簡費。

在石油工業方麵,實行原油產量1億噸包幹,也取得可喜成績。當然,這些改革仍需不斷深化完善,理順關係。

4.能源工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能源與國民經濟的關係不夠協調

能源短缺是困擾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七五”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為7.7%,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速度為11.3%,而能源增長速度隻為4.0%,與工農業總產值相比的能源彈性係數為0.5,每年缺一次能源約3%;缺裝機容量1900萬千瓦,缺石油約1000萬噸。用電設備容量1990年為3.4741億千瓦,發電設備容量為1.3789億千瓦,因此,發電、用電設備比例為1∶2.52,比合理的比例1∶2高出24%。

(2)能源工業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

能源工業固定資產約占全國工業固定資產的1/4,但能源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10,投入所占比例和產出所占比例極不相稱。其主要原因是整個能源工業產品價格過低。1988年能源產出下降到51.34元/百元,是全國工業產出140.08元/百元的36.65%。這使能源工業缺乏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主要靠外部投入維持。如不采取調價措施,能源工業將麵臨更大困境。

(3)能耗高的狀況未根本改變

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單位能耗比國外高,據1988年測算,是法國的4.97倍,美國的2.3倍,前蘇聯的1.7倍,印度的1.65倍。我國產品單耗比國外平均高40%,能源利用效率約30%左右,而美國、日本在50%以上,德國在40%以上。按目前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每年多消耗3億噸標煤。我國從80年代開始重視節能,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上來說,效果並不十分明顯。從能源工業來看,煤、電、油、核工業本身耗能占一次能源產量的23%左右,其中年耗原煤占其產量的1/3,耗電占發電量的1/5。

“七五”計劃前四年供電煤耗一直徘徊在430克/千瓦時左右,與國外差距為100克左右。全國電網線損率從1985年以來,一直徘徊在8.2%左右。能源消費與生產的地區布局不協調況狀未改善,經濟發達地區與其所擁有的能源資源量極不相稱,致使能源消費與能源生產的地區布局不協調。1985年的能源消費,東、中、西部各占全國的43.0%,35.6%,18.0%,而能源生產卻各占26.99%,53.8%,17.4%。1985年東部需要調入能源總量9966萬噸標煤。“七五”期間,一些高能耗化工、冶金工業在東部大有發展,使東部地區能源消費占全國的比重升高,1989年為44.21%,1990年雷同,比1985年升高1.19個百分點。而東部能源生產占全國的比重卻又下降1.36個百分點,使東部能源短缺更加增大。1988年調入能源總量達1.5787億噸標煤,占全國能源淨增總量一半以上。1990年調入到東部的能源總量在1.8億噸以上,這就更增大了對運輸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