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千奇百怪的植物(4)(2 / 3)

柔弱的漂浮植物隻好隨波逐流,浪跡天涯。浮萍的“萍”字,從字體結構上看,是“平水浮生的草”之意。當描述一個人行跡無定的生活時,有“十年滄海寄萍蹤”的說法;“萍水相逢”則形容人偶然相遇並結識,這都是借用浮萍的生活特點來比喻人的生活狀態。雖然它們被水流或氣流推動著走,看起來十分被動,但它們的身體不怕水衝,而且它們漂移到陽光、溫度和空氣條件都適宜的地方去的機會確實不少。漂移,對它們來說,隻不過是讓人替自己搬家嘛。

水生植物們也並不為子孫後代擔心。它們的花有的大而豔麗,如荷與睡蓮,吸引著昆蟲前來傳粉;有的花粉則被風吹散,或順水流到雌蕊上。它們結出的果實或隨波遠去,或如菱角就地紮入泥中,或被水生動物吞下,種子從糞便中逃生,並來到新的地方。一片新的水中世界便又形成了。

地下寶藏的指示者

在我國新疆與鄰國蒙古、俄羅斯、哈薩克的邊界周圍,延伸著阿爾泰山脈。這裏可以見到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長著狹長的藍灰色葉子,淺紅色的花朵密集綿軟如朵朵雲霞,它的名字叫帕特蘭絲石竹,又稱“霞草”。有時候,它們連成很大的一片,形成一個寬闊的長達幾十公裏的草叢帶。人們發現,這種草叢帶下麵往往蘊藏著銅礦。根據這個經驗,地質工作者在開始找礦之前,往往先繪製出絲石竹分布圖,然後按圖確定銅礦的可能位置。絲石竹的根很粗壯,互相糾纏盤繞著紮向大地深處,穿過土壤,沿著岩石裂紋直達地下水源,含銅的地下水就被吸收到藍灰色葉子和粉紅色花朵裏麵了。在6~8月,乘飛機來到這裏,人們會看到,多石的山坡上百花不爭,青草萎蔫,但大自然似乎有意用一條玫瑰色的花綢帶裝點這草枯石瘦的荒山。這條清晰的花綢帶,在空中攝影膠片中,留下了銅礦蘊藏地的位置。我國北部有一種叫海州香薷的唇形科草本植物,它喜歡生長在酸性土壤的銅礦脈上,也是一種銅礦指示植物,因此,人們幹脆叫它“銅草”。讚比亞則有種“銅花”,凡“銅花”生長的地方,就可能有優質銅。據說,有家銅礦公司的地質學家,在讚比亞西北省的卡倫瓜看見“銅花”後,發現了一座富銅礦。與讚比亞同為世界產銅大國的智利,也曾根據植物進行追蹤,並發現了有開采價值的銅礦。

植物為什麼能指示礦物的存在呢?原來,植物生長之處的地下岩層對它至關重要。地下水能溶解一部分金屬,含金屬的水向上滲入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到體內。因此,生長在銅礦上的植物能吸收含銅的水,鎳礦上的草木吸收含鎳的水。無論地下埋藏著什麼物質,鈹、鉭、鋰、铌、釷、鉬等元素都會被水溶解一部分並帶到地表上來,植物吸水後,每一段莖、每一片葉子便都累積著微量的元素。即使水深到20~30米,植物組織仍會積蓄一部分這樣的金屬,所以它們依然靈敏地反映出金屬物的存在。大部分金屬元素在各種植物裏有微量積蓄,植物需要它們,沒有反而會“饑餓”生病。但是過猶不及,如果金屬含量過高,對植物就會產生毒害作用。所以,在金屬礦區,大部分植物都不見了,剩下來的隻是那些經得起某種金屬在自己體內大量積蓄的草木。於是,這些地區就隻生長著這一類植物,它們便成為這種金屬礦的天然標誌了。

鈾是核工業必不可少的原料。為了製造核武器、建造核電站,許多國家都要絞盡腦汁購買或尋找這種放射性元素。在尋找鈾礦的過程中,植物也能幫上忙。若是把樹枝燒成灰燼進行分析,鈾的含量超過正常標準,這就意味著在那種植物生長的地方有找到鈾礦的希望。水越橘能比較準確地指示鈾的存在。一旦喝了含鈾的地下水,它的橢圓形果實就會變成各種各樣奇怪的形狀,有時還能從藏青色變為白色或淡綠色。生長在鈾礦上的柳蘭花會顯示出從白色到淺紫色的全部色階,在阿拉斯加的鈾礦附近曾收集到8種不同顏色的柳蘭花,而它本來應為粉紅色。

沙漠裏的金礦所在地幾乎沒有任何植物,然而蒿子和兔唇草卻生活得很自在,它們的體內積累了大量的金元素。因此,把它們叫做“金草”該是名正言順的。蕨類植物問荊也能吸收土壤中的黃金,雞腳蘑、鳳眼蘭生長旺盛的地方,地下也往往藏有黃金。我國湘西會同縣漠濱金礦的含金石英脈旁,發現了大量的野薤子,它們長得很茂盛,同樣指示著地下的“金庫”。

利用植物找礦,不單要尋找某些“孤獨”的特有品種,還要特別注意那些改變了自己本來麵貌的畸形草木。過多積累在體內的金屬元素可以把一些植物變得“連親娘也認不得”,如鎳礦脈上的白頭翁和錦葵的花變得都很“出格”。

食蟲植物

你聽說過食蟲植物嗎?食蟲植物在自然界中不但有,而且還不少,初步統計約有500多種。

食蟲植物也具有根、莖、葉和花,與其他植物並沒有特別不同的地方。

那麼它們又是怎樣捕捉和攝食昆蟲的呢?奧秘在於“捕蟲器”上。“捕蟲器”是這種植物的葉的變態,形式多種多樣:豬籠草的葉在延長的卷須上部擴大成一瓶狀體(捕蟲袋),上麵還有半開的蓋子,在瓶口附近及蓋上生有蜜腺,用來引誘昆蟲,使它們跌入“陷阱”;茅膏菜的捕蟲葉則為匙形或球形、表麵長有突出的腺毛,腺毛的頂端分泌黏液,當小蟲觸動葉片上的一些腺毛時,其他腺毛同時卷曲,將捕獲物團團圍住;生在水中的狸藻,它的“捕蟲器”又有特色,在它羽狀複葉小裂片的基部生有一個球狀的捕蟲囊,小囊平時呈半癟狀,它有一個可以開合的口,周圍有觸毛。當水中小蟲碰到這些觸毛,小囊就迅速鼓大,小蟲隨著水流吸進囊內,囊口也立即關閉,擋住小蟲的出路;捕蠅草則是依靠將整片葉子合攏起來逮住蟲子的。它的葉子以中脈為界,分為左右兩半,像貝殼一樣可以隨意開合。當貪吃的螞蟻或其他小蟲子爬到葉子上麵去時,葉子兩半會在20~40秒鍾內迅速閉合,葉緣的刺毛互相交錯絞合,把昆蟲活活關押在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