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個地球來說,在1.49億平方千米的陸地上,每年陸生植物可將大約163億噸碳轉化成有機物質,在3.61億平方千米的海洋裏,每年海洋植物可將大約200多億噸碳轉化成有機物質。把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兩者相加起來,綠色植物一年製造的有機物質的量,大約為1000多億噸。有機物質的量雖然很多,但是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纖維素,而為人類生產的食物才不過占全部“綠色工廠”產品的30%左右。

地球上到處充滿陽光,“綠色工廠”所需要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也並不缺乏,但是綠色工廠利用太陽能量的效率很低,從一畝地的農產品中所貯存下來的能量,還不到一畝地上所受陽光能量的百分之二(一般為0.5%~1.5%),因此要提高綠色工廠中產品的產量,就必須改進農業措施,設法滿足水、二氧化碳及陽光的供應,以充分發揮綠色工廠的生產潛力。

發生在“綠色工廠”中的光合作用過程,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其中的細節卻十分奧妙,直到現在,人類還很難用人工方法去模仿它。由於這是個關係到如何進一步利用太陽能及人工合成食物的大問題,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熱心地進行研究、探索、以求盡快揭開這個前景誘人的綠色工廠之謎。

樹的“鎧甲”

你知道樹的“鎧甲”是什麼嗎?當然是樹皮,它保護著樹幹不受蟲蛀和外傷。

如果你仔細觀察各種樹木的樹皮,恰似一套套古代武士們穿的鎧甲陳列在你眼前。它們的顏色、厚度、花紋都各不相同。

從樹皮的顏色上看:色彩暗淡的有暗灰色的,如槐樹;灰黑色的,如刺楸;色彩鮮明的有亮白色的,如白樺;翠綠色的,如梧桐;紅褐色的,如櫻桃。最漂亮的要算是白皮鬆的樹皮,顏色綠白相間,斑斕可愛。就是由於樹皮的色彩新穎,再加上枝丫扭捩,奇姿天成,故白皮鬆又有蟠龍鬆、虎皮鬆等別名。

不同的樹種樹皮的厚薄也各有千秋。樹皮較薄的如懸鈴木、冷杉;較厚的如麻櫟、油鬆;最厚的當推栓皮櫟,可達40厘米。它的樹皮就是軟木的原料。老樹的樹皮上開裂的花紋也是形形色色的:像櫻花的樹皮,作圓環狀淺裂;柿樹,作小方塊開裂;鬆柏,作長條縱裂;鵝掌楸,作交叉狀縱裂;雪鬆、楓香樹皮的花紋則別開生麵,像是一片片鱗甲覆蓋在樹上。

樹皮的色澤、厚薄、開裂方式、裂紋的形狀和深淺等特征,雖然在不同的樹種間有很大差異,但它們的基本結構卻是相同的。在植物學上木本植物的莖,從外到內的表皮、木栓層、皮層和韌皮部合稱為樹皮。剝掉樹皮,就露出了莖內的木質部。因為韌皮部裏麵有篩管,篩管是樹木運送有機養料的通路,所以新栽的小樹,應該注意保護樹皮不被損害。如果一棵幼樹主幹的樹皮剝落了一圈,這樣莖內輸送有機養料的通路被切斷,樹冠葉子所製造的養料就不能通過篩管運送到根部,根部得不到養料就漸漸死去,最後導致全株樹木枯死。

然而,也有相反的情況,比如棗樹,為了使棗樹多開花多結棗,人們往往在棗樹開花時,在樹皮上隨意砍幾刀,以使養分更集中用在開花結實上。農民把這種措施叫做“開甲”。

樹皮除了對樹本身有保護作用外,由於不同樹種的樹皮物理性質和細胞中所含的化學成份不同,又有種種不同的用途。栓皮櫟樹皮的細胞中充滿了空氣,細胞壁又包有不親水的木栓質,使這種樹皮既輕又有彈性,同時又有不傳熱、不導電、不透水、不透氣、耐摩擦、耐腐蝕等性能,製成軟木塞、軟木磚、軟木板在工業上用途很廣。葡萄牙是世界著名的“軟木王國”。每年夏季,是采剝栓皮最好的季節。人們用長斧迅速而準確地把栓皮割成一個個長方塊,然後用斧柄把栓皮剝落下來。這時,樹幹會出現淡淡的血紅色,是暴露的組織因氧化而變色。以後軟木細胞(木栓形成層細胞)向外恢複生長,紅褐色逐漸加深,變成灰色。每隔十年可剝一次栓皮,每棵樹壽命長達15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