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蘋果為例,我們吃的果肉部分,是花托強烈增大後形成的,子房則埋藏在肥厚的花托裏。我們吃完蘋果剩下的“核”,這才是子房,而種子就包含在子房裏麵。像這樣由花托增大而形成的果實,還有梨、海棠、沙果、枇杷等。
由子房形成的果實,有葡萄、西紅柿、柿子等。不過,它們與桃子又有不同,除外果皮像一層薄膜以外,中果皮和內果皮都變成了多汁的果肉。其中,西紅柿更加特別,它著生子房的胎座也很發達,而且是肉質的,所以我們吃西紅柿的時候,包括把它的果皮和胎座這兩大部分一起給吃了。
橘子和柚子的情況則另是一碼事。剝去的皮是由外果皮和中果皮組成的。在外果皮上有一顆顆亮晶晶的油滴狀小圓點,是藏著芳香油的腺體。剝皮時噴出的霧一樣的東西,這是芳香油被擠出來後所產生的。至於橘子的內果皮,這才是我們要吃的部分。有趣的是,我們吃的不是內果皮本身,而是內果皮上肉質化了的囊狀毛。這些毛呈紡錘狀,一絲絲的充滿了漿汁,它們排列整齊,彼此擠壓在一起填滿了整個子房的內腔。橘子成熟後,由於中果皮破裂,細胞幹癟而與內果皮分離,所以橘子也就變成為一瓣瓣的了。
最常見的是一朵花發展成為一個果實。但果實中也有不少是由很多花聚生在一起,使整個花序變為一個果實的。這種果實叫聚花果(也叫複果),像桑椹、菠蘿、菠蘿蜜等就是。桑椹是多數雌花聚在一起形成的。桑椹中可食的部分為肥厚的萼片。菠蘿則是花托、萼片、花冠、子房連在一起,再加上花序軸而形成的,它們結合成為一種橢圓形的肉質結構。
從上麵所舉數例已可看出,水果不但在形狀上而且在食用部分的來源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這些變化,都是植物長期以來受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不斷加強和積累的結果。
樹木的冬芽
無論哪一種落葉樹,都可以在落葉後的枝條上形成繼續活動的新結構。
這就是冬芽。冬芽能夠安然度過隆冬季節,與它的形態結構以及內部生理變化有直接關係。
按生長位置分,冬芽有兩種。一種是生長在小枝頂端的叫做頂芽,它比較肥大,一般隻有一個,如丁香、楊樹的頂芽;另一種是長在葉痕的上方,當葉子未脫落時隱藏在葉腋內,叫做腋芽,腋芽常不止一個。如杏樹的腋芽兩兩並生,紫穗槐的兩枚腋芽則相疊而生,楓楊、山皂角的腋芽三枚疊生,而雲實的腋芽常4~6個,上下迭生。如果最上方的芽受到傷害時,由第二個芽接替發育;第二個芽受傷時,由第三個芽接替發育。真是“有備無患”啊!按性質分,冬芽可分為三種:發育成帶葉枝條的葉芽、發育成花朵的花芽和既開花又長枝條的混合芽。如桃樹的三個並生腋芽,中間最大的芽為葉芽,而其兩側的芽是花芽。蘋果、梨和海棠的芽則均為混合芽。
冬芽是個能開花長枝葉的器官。看上去,它柔弱嬌嫩,但麵對寒冷和幹燥等不利條件它卻毫不畏懼,因為它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首先,每個冬芽外麵都包得嚴嚴實實,最典型的如玉蘭和木蘭的冬芽,其芽的外麵都包著兩枚像筍殼般緊裹的芽鱗片,這是兩片變態的葉子。每個鱗片堅韌厚實,上麵生著密密的絨毛,仿佛披上了一件厚厚的毛外套;有些植物的芽鱗還能分泌一些黏液,除有防水作用外,還可粘住爬來吃芽的小蟲;有些植物的芽鱗外掛有一層光滑的蠟質,既可以防止芽內水分的散失,還可以阻止外界雨露霜雪的滲入,從而起到了保護幼芽安全越冬的作用。
冬芽不僅由於其外部產生了抵禦寒冷等不利條件的適應性結構,其內部細胞也隨氣溫的下降改變了原有的生理狀態,因而大大增強了抗凍性。有的科學家通過微小的溫度電偶檢測過杜鵑屬的一些越冬芽的溫度,發現花芽的溫度雖已降到冰點以下,甚至達到-30℃時,花芽卻沒有凍傷。原來隨著溫度的下降,花芽細胞內的水分脫出,並且存於外麵的細胞間隙中。這樣,花芽細胞內的汁液變得十分粘稠。當溫度下降到-300℃時,花芽內的細胞幾乎變成紙一樣幹燥的物質。從生理學上看,芽就是通過使冰點下降的途徑,使細胞內不會產生冰晶,從而有效地抵禦了寒冷,安然無恙度過隆冬。當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時,外界的水分又會回到花芽內,色彩繽紛的花朵便競相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