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係發達,主根長得像個小棒槌,從主根上長出許多側根。人參的莖有地下莖和地上莖之分,每年春天,從地上莖上,長出一枚枚新葉。人參的葉是複葉,每枚複葉由5片小葉組成,小葉排列像手掌,所以這種複葉叫掌狀複葉。到了夏天,從葉叢中抽出一根長長的花葶,花葶頂上長出許多朵黃綠色的花。花朵很小,直徑隻有5毫米左右。許多朵花像傘骨一樣排列在一起,組成了傘形花序。到了秋天,從花序上結出一顆顆又圓又紅的漿果。每顆漿果中含有2粒種子。當冬天降臨前,人參在地上的葉和花統統枯萎死去,隻留下了地下的根和莖渡過嚴冬,等待來春重新長葉抽葶、開花結實。
在人參的各個器官中,就數根和地下莖長得奇特,它的主根,很像人的軀幹,在主根上端兩邊,常常一邊長出一條側根,好像人的兩條胳膊。主根下端常常分成兩杈,好像人的兩條腿。主根上端的地下莖,好像一個人頭。人參的地下莖在中藥中叫作蘆頭。蘆頭上有許多脫落的葉基殘痕,叫作鱗片。這些斑斑點點的鱗片,有時長得像人的眼睛、眉毛。這樣,人參的地下部分,不就很像人的模樣了嗎?人參二字就是這樣來的。在野人參和栽培人參二者中,野生人參更像人形,而且年齡越大,長得越像。
人參的壽命很長,野生人參可以活幾百年。人參壽命的多少,可以從葉和蘆頭的形態上反映出來,人參的葉,在六年以前,各年數目不同。一年生的人參,隻有一枚三片小葉的複葉,兩年生的是一枚五片小葉的複葉,三年生的是二枚五片小葉的複葉,三年參才開花結實。四年參有三枚複葉,五年參有四枚複葉,六年參有五枚複葉,有時也有六枚複葉。生長六年以後,葉數不再增加,哪怕是上百年的參,每年也隻生五枚或六枚複葉。所以壽命超過六年的人參,就不能用葉的數目來確定年齡了,但是可以用蘆頭上的鱗片數目,估計年齡的長短。鱗片越多,人參年齡就越大。
在自然界,人參的分布區域很狹窄,我國的人參隻分布在長白山、小興安嶺東南部和遼寧省東部山區。國外僅朝鮮和俄國的西伯利亞東部有分布。分布區域之所以狹窄,同它的生活習性很有關係。人參非常嬌貴,對生活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它喜光又怕光,一方麵要求長日照,另一方麵又不能烈日直射,因為葉片在烈日下很快就會被曬焦。它喜水又怕水,要求土壤中水分不能少於30%,否則根就會枯死,但土壤中的水分又不能超過50%,否則根部呼吸就會受阻,導致發育不良。人參還要求肥沃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森林土,平均氣溫要在-10℃~10℃之間,年降水量要在500~1000毫米之間。我國長白山和小興安嶺一帶,生長著大片紅鬆針闊葉混交林,這種混交林,光照適中,溫度、濕度適宜,土壤又肥沃,最適於人參生長。所以采參人都到紅鬆針闊葉混交林中去尋人參。
野生人參果實成熟後,被一種叫做棒槌鳥的小鳥啄食,然後隨著鳥類傳播到遠處,萌發成苗。人參的藥用部位是它的根,一棵野人參要生長50年以上,根才能發揮明顯的藥效,這時根的幹重不過50克。如果一棵根重400克的老參,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才能長成。人參的紅色漿果鮮豔奪目,其生物學的意義本是要引起棒槌鳥的注意,便於種子傳播繁衍種族,然而這紅色鮮豔的漿果,也給一棵棵人參引來了殺身之禍,采參人主要是借助紅色的人參果來發現它們的。人參在自然界的分布區域本來就很狹窄,數量很少,經過千百年來人們的大量挖掘,現已瀕臨絕滅。目前市場上見到的人參,絕大多數都是栽培的,野生參已極少見到了。
人參為五加科人參屬的植物。人參屬共有5種,除人參外,我國還有三七、羽葉三七和大葉三七。它們除具有滋補作用外,還具有止血的功能,尤其是三七,止血功能最好,是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人參屬的另一種產在美國和加拿大,叫作西洋參。西洋參也具有很強的滋補作用,但藥力比人參溫和得多。
何首烏這種植物的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在中學語文裏有偉大文學家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文中提到:“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繞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關於何首烏這個植物名稱的來曆,據說唐代農民何順兒三代吃這種藥而使白發變黑,他給孫子取名為“何首烏”。也有說一位姓何的老頭入山修行,在山裏天天挖這種植物的塊根吃,使進山前的滿頭白發變黑了,因而管這種植物叫“何首烏”。當然這些傳說不一定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