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植物對人類的貢獻(1)(3 / 3)

何首烏是蓼科蓼屬植物的塊根,它的莖藤叫夜交藤。何首烏為多年生纏繞草本。塊根肥大,呈不整齊的塊狀,晴褐色,質堅硬而重。葉卵狀心形,圓錐花序分枝極多,開小白花,瘦果具3棱。分布於全國各地,常生於山坡石縫間或路旁土坎上。

何首烏的塊根像人形的也確實有,但是很稀少,即使吃了這樣的塊根也成不了仙。但是何首烏能治人須發早白是確定無疑的。這是因為在何首烏的塊根裏含有卵磷脂,這種成分是構成神經組織,特別是腦脊髓的主要成分,同時為血球及其他細胞膜的重要原料,並能促進血細胞的新生及發育。這樣能改善毛發的營養,促進新陳代謝,因而能防止人須發早白。何首烏能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養心安神。它還能治神經衰弱,貧血,頭暈,腰膝酸痛等病,夜交藤入藥,能安神、通絡。

大蒜不僅可以食用,而且還可以治病。醫生告訴我們,一瓣大蒜放在口中嚼,就能消滅口腔中的病菌。大蒜還可以防止病蟲害,將大蒜搗爛加水,將這些水液噴灑在棉花上可以殺死蚜蟲,而且效果很好。

大蒜為什麼有這樣的本事呢?原來,在大蒜裏麵有大蒜素,它殺菌的能力竟然大大超過青黴素。那些害人的葡萄球菌、鏈球菌、傷寒、痢疾杆菌遇到很少很少一點大蒜素就再也不能猖狂了。英國曾發生一場罕見的大瘟疫,死了很多人,但有一家人因為常常吃大蒜,居然逃掉了這場災難。

遠在5000年前,古埃及和羅馬人就深信吃大蒜能治病,而且使人長得健壯而且勇敢。當時的醫生常用大蒜給人治療腸胃病。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告訴教徒,大蒜可以治毒蠍螫傷,古希臘科學家亞裏士多德介紹過大蒜治療狂犬病的方法。

在我國古代醫藥典籍中,大蒜的防病治病作用被大量記載著。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赤日炎炎的夏日,有一個人騎馬急馳,忽然撲倒在地昏迷不醒,醫生聞訊趕來,連忙將大蒜磨碎,用清水給他灌下,昏迷者立刻蘇醒過來。這說明大蒜可以治療中暑。李時珍還指出大蒜能治療瘡癰、療腫、痢疾,等等,這些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美中不足的是,吃了大蒜以後,口中會有難聞的氣味,古代羅馬貴族就認為這是“下等人”的食品;英國教會曾經規定:嗜好大蒜的教士不得擔任聖職;美國印第安納州規定:吃過大蒜後4小時不得乘公共汽車,否則就是犯法,到影劇院去也要以違法論處。所幸的是,日本科學家已培育出一種沒有氣味的大蒜,它的營養價值還超過了普通的大蒜。

近年來,科學家們還發現,大蒜還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是防止心髒病和高血壓病的蔬中良藥。更重要的是,大蒜還能從多方麵阻斷人體對致癌物質的合成和吸收,增加人體抗癌免疫力。所以,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大蒜熱”。

胡椒是一種藤本植物,攀生在樹木或樁架上。它隻能生長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熱帶地區,生長期中間還需要一段幹熱的間隔時間,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斯裏蘭卡以及巴西等是胡椒的主要出口國。胡椒的品種有黑胡椒和白胡椒兩種,趁綠摘下來曬幹就成了黑胡椒,成熟後除去外殼,就成了白胡椒。

公元408年,西歌德人占領了羅馬,他們提出索取羅馬城的贖金為5000鎊金子、3萬鎊銀子、4000套絲綢長袍和3000磅胡椒。而在歐洲中世紀,“他沒有胡椒”這句話,常用來描寫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那時,胡椒可以作婦女的嫁妝、租稅,還可以用作對士兵的報酬和獎賞。直到近代,荷蘭和英國冒險者對胡椒仍有著特殊的興趣,他們會為一袋胡椒互相殘殺,為了擁有胡椒,甘願赴湯蹈火,將種種危險置之度外。而在不久以前,裝載胡椒的船隻到達西方的任何一個港口,還被看成是件喜事。

一本早期的梵文醫書談到,可用胡椒來治發燒、痔瘡和消化不良;中世紀的穆斯林醫生認為胡椒可以通便、利尿等。中醫認為,胡椒少量服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欲,還可以治牙疼等。實踐表明,感冒初起,服一劑蔥薑胡椒湯,出一身汗,便可痊愈。

當然,胡椒用得最多的還是它的調味作用。今天,胡椒幾乎成了一切食物的調味品,有人甚至把它加入冰淇淋中,有時俄國人還把它放進伏特加中。盡管不是樣樣菜都用胡椒,但菜裏撒上那麼一點兒,就確實別有滋味。

植物消減噪音

各種工廠、交通工具造成的各種噪音,給人體健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嚴重的甚至使人失去聽力。所以噪音也是一種環境汙染,而且已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公害。積極綠化造林,能有效地減輕這種社會公害。因為植物具有降低噪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