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植物對人類的貢獻(2)(3 / 3)

大約在19世紀初,馬鈴薯最早從南洋一帶進入中國,開始在台灣種植,以後傳入福建、廣東沿海各省,逐漸傳入內地。由於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生態適應性強,從平原到丘陵、直至數千米以上的高原山區都可以種植,既可做蔬菜,又可當糧食,所以被人們廣為種植,成為世界五大作物(稻、麥、玉米、高粱和馬鈴薯)之一。目前歐洲種植馬鈴薯最多,產量占世界的60%。

今天,番茄、玉米、番薯和馬鈴薯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基本,也是最普通的食物之一,這是美洲印第安人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漫談毒品植物

近年來,毒品問題一直都是人們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反毒和禁毒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今天,危害最深、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三大毒品——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其實都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在這些植物的提取物尚未變成毒品之前,它們對人類生活也頗有貢獻,尤其在醫療和強身健體方麵具有顯著的功效。因此,正確地認識這些毒品植物,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才能自覺地增強反毒禁毒的決心,使這些植物不被濫用而導致對社會秩序的危害。

罌粟。罌粟是海洛因毒品的源植物,為罌粟科罌粟屬植物,俗稱大煙花。這是一種高0.6~1.2米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莖直立有分枝,通常被白粉,無毛或微具毛;葉長橢圓形至矩圓形;邊緣有缺刻或深裂,下部葉有柄,上部葉無柄但基部抱莖。花單生於莖的頂端,直徑約7~10厘米,圓形花瓣有4枚,顏色多樣,有白、粉紅至紫色,極為美麗。花期為5月,果期則為7~8月。當果還呈綠色,果實尚未完全成熟時,如果用小刀劃破果皮,就會有一種白色的乳汁流出,暴露在空氣中會自然幹燥凝結,其後便呈褐色或黑色的固體物,俗稱“煙土”,也就是舉世聞名的鴉片。

鴉片是英語Opium的譯音,也稱為阿片或大煙。Opium一詞來源於希臘文Opo,意指植物的汁。鴉片的正常合法用途是在醫療上,其有效成分為生物堿,含量可達20%,主要有嗎啡、可卡因、那可汀和蒂巴因等。鴉片具有鎮痛、麻醉、鎮咳和止瀉等作用,其副作用是易於成癮。罌粟的原產地在小亞細亞,由於鴉片在醫療上的特殊貢獻是緩解病人的劇痛,因此,人類為取得鴉片而主動種植罌粟。罌粟由希臘及美索不達米亞緩慢地向東傳播,印度曾是世界上種植罌粟最多的地方,曆史也很長。約在7世紀時,罌粟和鴉片開始從波斯傳入我國,明朝李時珍在其偉大的中醫藥著作《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鴉片,稱之為“阿芙蓉”。雖然鴉片在醫療上有特殊價值,但長期服用後會上癮而毒害身體。到17世紀,吸食鴉片在我國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840年英帝國主義為了維護其可恥的鴉片貿易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從此,開始了我國人民蒙受長達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屈辱史。

然而使人沒有想到的是,當年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其提純後的嗎啡衍生物——海洛因(二乙酰嗎啡)卻給西方世界帶來了更嚴重的危害。海洛因是英國人萊特於1874年首先合成的。當時的德國科學家卻認定是一種藥效顯著的非上癮性麻醉劑,一家德國公司決定生產這種藥物,並用德文中代表女英雄的詞Heroin作為藥名,並在世界各地廣為宣傳。海洛因是白色結晶狀粉末,大約每10~12公斤的鴉片溶液可提取1公斤的嗎啡堿,再經醋酸酐處理,可製得1公斤海洛因,價值高達25萬美元。海洛因的麻醉、鎮痛作用遠較鴉片強,鎮痛效力為嗎啡的4~8倍,然而其副作用卻遠遠超過它的醫療價值,它極易成癮、且難戒斷,應用過量可因呼吸抑製而死亡。世界各國目前都將海洛因作為重要毒品而加以緝查和禁絕。

目前,世界上罌粟主要產地為亞洲,兩大產地一個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國交界處的“新月地帶”;另一個為位於緬甸、老撾和泰國三國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區。這裏的氣候、土質十分適宜罌粟的生長,因此種植數量很大。

我國罌粟科植物約有12屬16種,大部分為觀賞植物。如常見的虞美人,其花色有紅色和粉紅等,姿態輕盈秀麗,令人遐思萬千。

大麻。大麻生長於溫帶地區,源於中亞。我國早在公元前2800年,就已開始栽培大麻以獲取纖維。歐洲地中海國家在公元紀年開始也已種植,中世紀時,更擴大到歐洲其他地區,1500年進入南美洲的智利,又過了100多年移植入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