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失之交臂(1 / 1)

各國早期對雷達的研製,最值得回味的是日本人的態度。日本研製雷達的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甚至可以說對雷達還沒有什麼認識。但日本也有獲得製造雷達技術的機會,但由於日本人的無知,這個機會沒能抓住。

1930年,製造雷達的技術雖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處於試驗到實用之間的過渡時期。這時,一個叫斯比奇的美國電子科學家,想把自己發明並試驗成功的雷達試製品——“電磁波探測器”賣給日本海軍,開價30萬美元。這個設備雖然體積龐大,性能也很不完善,但包含了製造雷達的基本技術。如果日本人得到了這台儀器,就可以很快地研製出實用的軍用雷達。

日本人當時對雷達還沒有什麼認識,特別是對雷達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根本無法理解,尤其使日本人難以接收的是,雷達在確定方位上,不是用X、Y雙軸坐標的方法,而是采用極坐標定方位的方法,他們難以相信這個笨重的家夥憑一點上發射的電磁波就能發現遠距離的目標,並能同時測出目標的方向和距離。但他們最終還是對這台還不清楚是否真的有用的儀器出價10萬美元。但斯比奇不肯接受這個價。正當日本人和斯比奇討價還價之時,美國軍方對斯比奇的發明發生了興趣,預感到這台儀器的軍事價值和如被日本人買走將造成的損失,美國軍方不僅按斯比奇的要價買下了笨重的設備,並且禁止斯比奇與日本人接觸,這樣,致使日本人製造雷達至少晚了10年。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早已在軍艦上大量裝備雷達用以發現和追蹤日本軍艦時,日本海軍還不知雷達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