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百舌鳥”的故事(1 / 1)

“百舌鳥”具有特異性能,所以初上越南戰場,打了不少漂亮仗。例如1965年3月,在“滾雷”戰役中,美軍出動大批飛機,轟炸越南北方一個彈藥庫,其中“開路先鋒”就是攜帶有“百舌鳥”導彈的十多架F-105“雷公”式飛機。由於“雷公”施放“百舌鳥”導彈,摧毀了越軍不少雷達,壓製了越軍的由雷達製導的導彈和高炮火力,所以美軍這一次轟炸取得較大戰果。

但是,人們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後來越軍逐漸摸清了“百舌鳥”的性能,采取了許多對抗“百舌鳥”的措施。

雷達操縱員一旦發現“百舌鳥”導彈打來時,立即關機,停放電波束,讓“百舌鳥”沒法“順藤摸瓜”,把它一下子甩開,讓它在幾千米以外爆炸。

用三部雷達,采取“車輪戰術”,對付“百舌鳥”。例如第一部雷達發現“百舌鳥”時,立即關機;而第二部雷達馬上開機,吸引“百舌鳥”改變飛行路線;當“百舌鳥”改變飛行路線以後,第三部雷達開機,用更強的信號吸引“百舌鳥”……如此左吸右引,令“百舌鳥”七彎八拐地飛行,最後把“百舌鳥”吸引到無人區而自毀。

雷達發現“百舌鳥”後,大角度甩擺天線,使電波束方向不斷改變,把“百舌鳥”搞得暈頭轉向,亂飛,瞎炸!

大大縮短雷達搜索和跟蹤目標的時間,力爭做到在發射防空導彈的前幾秒鍾,才打開製導雷達,以達到“先發製人”,先擊落敵機,使它無法再施放“百舌鳥”導彈。

雷達操縱員采取斷斷續續開、關雷達的辦法,使發射的電波時有時無;或是改變雷達的工作頻率,使“百舌鳥”的飛行失去控製。

把雷達設置在掩體內,隻把雷達天線露在外邊,這樣即使雷達開機招至“飛來橫禍”,也可大大減少損失。

還有其它一些對抗“百舌鳥”的措施。越軍采取以上多種多樣的對抗措施後,使“百舌鳥”導彈的威風大減,迫使美軍對“百舌鳥”導彈進行多次改進,使它適應不斷發展的新的戰場情況。據後來統計:“百舌鳥”導彈共發展有14種型號、14種製導係統、6種控製係統、8種戰鬥部和10種發動機。可見當時的越南戰場,雷達與反雷達導彈的鬥爭多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