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一回,對他人說“NO”!
修養
作者:shirly
將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並不是自私,相反,它使得你身心充滿力量,能更好地幫助他人。
對長輩、親人和朋友的願望或請求說“不”,對很多人來說非常困難,然而心理學家卻認為這很明智。你可能認為一旦不給予朋友幫助,他們就會排斥、疏遠你;或者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你的義務,因為被貼上了“好人”的標簽;又或者,你覺得可以以此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你忘了,自己也需要關注和被愛。
社會就像是塊磁鐵,各種活動不斷地將我們的正能量吸取並消耗掉,不論是孩子、家庭或者工作。需要你出麵解決的事似乎沒完,你永遠找不到私人時間。
你會說,我已經習慣了給予,從未試過伸手說需要;我一旦閑下來,好像生活就沒了重心。如果意識到自己就是這種勤勞又熱心腸的“老好人”,怎麼做才能讓你徹底放鬆?
調整心態
首先從心理而言,不要排斥。
抽空放鬆並不是說隻顧著自己,更談不上浪費時間。整天照顧他人、幫人辦事,估計不到一天,你就會覺得已經被消耗光,抱怨、委屈、憤怒。此時壓力也悄悄累積,你不再那麼好脾氣,容易心煩甚至生病。
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從病理層麵來講能夠釋放壓力、調整血壓——試圖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更輕鬆和友好地去接納他人以及他們的需求。一旦靜下來放鬆,你不再會輕易憤怒、怨恨或者沮喪。相反有充足的時間去調整情緒,回歸原本的性格。
這就是為什麼對別人說“NO”就是對自己說“YES”。充電完成,你感覺良好,遠比在糟糕的情緒下精疲力竭地做事要好得多。這時候你帶給他人的,是更純粹和充滿力量的關照,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私”。
對內心忠誠
旁人不能強行改變你的生活習慣或者軌跡,隻有你認同並且讚許休息調整的做法,它才能對你的生活起到良好影響。你必須意識到,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朋友或者家人,而是完全為自己。一旦享有充分理性和自由的意誌,生活才能有純粹的幸福。這時無論做什麼決定,都完全是內心的反應:改變造型、搬家或者開始健身——如果不事先平靜,正視自己的內心,那麼這些決定不會有任何意義或者效果。
用一個本子記錄下放鬆之前和之後想要做的決定以及背後的理由,進行對比,能一眼看出哪些是不理智的,而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訓練平和
休整的過程中,絕對不要為了他人利益而妥協失掉平和心緒,無論對方是你的孩子、父母、愛人或者朋友。因為在這種心態之外,你的交涉隻會讓別人感到壓力或焦慮。不妨試試一位禪宗老師教授的平靜方式:當電話鈴響時,靜靜等待,慢慢呼吸,幾秒種後再接起電話,放鬆緩慢地應答——這樣訓練自己,而另一端的人也能感覺到你的心平氣和。
另外也可以每天練習靜坐:找個舒服的位置,背部挺直,深吸一口氣然後吐出。閉上眼睛,保持正常呼吸。在每一次吐氣時計數,比如吸氣,吐氣,1;吸氣,吐氣,2……這樣子數到10,再從頭來。簡單的循環過程可以讓你拋開雜念和壓力。
享受放鬆
花時間休整和出門散步或者安靜聽音樂效果完全不同。那些是日常放鬆的方式,然而在過程中避免不了思考或者焦慮,和完全靜坐是不一樣的。
給自己私人時間,即便每天10分鍾,完全空白大腦,休息神經,都會對自身以及周圍的人產生巨大的正麵效應。生活並不是某種需要完成的任務,而是與生俱來的對美的享受;你對他人的幫助也是一種樂趣,而不是重擔。身邊的人會發現與你接觸更容易,更願意跟你呆在一起,甚至有積極的動力自己解決那些困難而不是求助於你——休整之後得到的平和力量可以感染並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