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臨時編整(1 / 2)

按著陸清的意思,郭太監發話要牛慶、宋邦德等軍官把隊伍重新組織一下。

眼下禦營大軍正在奔大同,想見駕就肯定得往大同去,這路途倒也不遠,直線距離不過一百七十餘裏地,不過這路上卻是不太平得很。

大同那邊,也先破了陽和口,這會不知是在圍攻大同還是在哪裏搶劫;宣府這邊阿剌破了獨石堡,沒了邊牆阻擋,諾大個宣府便成了瓦剌大軍馳騁的戰場,除了堅城宣化外,可以說沒一處是安全的。因此這南下之路看著安全,實際上卻也凶險,誰知道會在哪裏突然碰上瓦剌人的騎兵。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同樣也沒有自保能力,陸清提議將人馬重新編隊就是怕萬一路上遇到瓦剌軍,大夥隻顧著自個逃命,結果一個都跑不掉。

沒有人指揮的隊伍,人數再多也是一盤散沙,有人指揮,哪怕人數再少,也總能做到號令統一,不會如驚弓之鳥般望風而逃,就是打不過,也總能一戰,不至於被韃子攆著屁股殺。

陽和口一萬多敗軍一窩蜂往南跑的場麵給陸清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不想再重現那場悲劇,如果當時有軍官能夠組織敗軍稍作抵抗,恐怕瓦剌人也不會如攆羊般追在後頭大肆砍殺。也許反抗的結果同樣是死,但至少肯定能有更多的人跑出來。

陸清的想法自然和最需要安全感的郭太監不謀而合,他也怕路上遇到瓦剌人,結果隊伍一哄而散,他老人家再次疲於奔命。

在郭太監的鼎力支持下,牛慶、宋邦德等人也同意重新編組隊伍,但如何個編整法卻是麻煩。

從獨石逃出來的敗兵雖然有七百多人,但是來源複雜,有開平衛的,有萬全左衛的,也有萬全右衛的,甚至還有十幾個平民在裏麵,這麼多人也隻逃出宋邦德一個總旗,路上願意出來維持的也隻林、吉兩位小旗,另外兩個小旗官不知道是嚇破了膽子還是自感沒這能力,說什麼也不願出頭,寧可和普通軍士一起也不想再當這勞什子軍官,還是一些普通軍士主動站出才得以把這七百多人拉攏到一起,勉強保持隊伍不散。

現在要將這七百多敗兵和君子堡的一百多人合編,除了急缺的武器外,如何任命新的軍官,又如何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願意接受他們的領導便成了擺在陸清麵前最大的難題。

郭敬這大同鎮守太監雖是震懾、唬弄一眾敗兵最好的旗幟,但如何選一個時刻就在他們身邊的軍官卻不好用這麵大旗,得選上能讓他們自己信服的人,總不能遇上什麼事動不動就要陸清扛著郭太監這麵大旗去解決吧。

牛慶和宋邦德對這問題也覺棘手,他二人一個不過是百戶,一個是連百戶都比不上的總旗,讓他們突然將自己提升到千戶層次來解決軍中問題,他二人一時都無法適應,沒有好的辦法。

最後,還是郭太監出麵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知道陸清太年輕,雖說自己看重他,當著眾人麵許了他個千戶官,陸清在昨夜的表現也讓人說不出話,但真讓他站出來統領這八百多人,恐怕眾人未必就肯答應,因此還必須借重這些原來的軍官和隊伍中那些領頭的士兵。

陸太監的辦法也很簡單,除去君子堡那四百多老弱婦孺,餘下的人有武器的編為一營,沒有武器編為另一營。

獨石逃出的敗兵手中的武器不多,隻120把刀,13把劍,86杆長槍,8具弩箭,13張弓,外加7杆火銃,全部武裝起來也隻能編兩個百戶。

牛慶君子堡的120名士兵則有40把刀,60杆長槍,另外還有10張弓,10杆火銃。倉庫裏還存有25把刀,36把長槍,9張弓。

如此,所有武器加起來就能武裝360人,餘下的480人就沒有武器可持。

這360個有兵器的士兵,郭太監意思編為三個百戶,牛慶、宋邦德和陸清各領一個百戶,稱為戰兵,另外那480人則取他們原先的領頭人來管,也不設百戶、總旗什麼,就是跟著隊伍走,等什麼時候有了兵器補充再編,萬一戰兵有了折損則從他們當中補充人手。

宋邦德他們對此沒有意見,陸清也沒有意見,問過周雲義他們,也無異議。

陸清又以郭太監的名義選了十幾個夜不收充為戰兵的總旗和小旗官,跟他們說明了,一切都是權代,等到郭公公見了駕求了皇上的恩典後,再做正式安排,其餘人也同樣安排,隻這路上眾人必須要服從臨時指派的軍官命令,否則這補入親軍什麼的你就不要想了,哪來滾哪去。

堡內另外還有七匹馬,四匹是用來報信的快馬,另外三匹則是用來拉糧食的駑馬,陸清認為一旦出堡南下,路上必須有偵騎在前頭探路,不然根本不知道前方有什麼情況,萬一碰上瓦剌人也能及時發現,免得一頭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