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想去改變,結果卻發現一心想要避免的曆史卻可能因為自己的幹涉而如實上演,這算是悲劇還是喜劇?
這純粹是一場巧合,還是注定不可更改的命運?
如果王振沒有讓大軍往他的家鄉蔚州去,“土木堡之變”是否還會發生?
在郭敬見到王振之前,王振又是否已經在考慮帶著皇帝到他的家鄉蔚州去顯擺一圈呢?
又是什麼原因迫使王振下令讓大軍折道再往宣府?難道真是因為大軍踐踏了家鄉的莊稼,而讓王振這個司禮掌印,事實上的大軍統帥不顧紫荊關就在眼前而強迫大軍回頭嗎?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場千古悲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答案是什麼,陸清不知道,他隻知道他或許陷入一個怪圈之中,身為穿越者的他一直在這個圈中轉,不停的轉,他努力的想憑借自己所知道的曆史轉出這個怪圈,結果卻是怎麼也轉不出這個怪圈。
原點就是終點,
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就是為了將曆史如實上演,這讓陸清難以想象,也難以接受。
如果曆史注定無法改變,那賊老天把自己帶進這個時代做什麼?難道就是讓他陸清好生體驗一回曆史不可更改的天定法則嗎!
不!
這中間一定發生了什麼,從紫荊關回京絕沒有錯,錯的是大軍不該走了一半又掉頭!
能從一個閹割入宮的教書先生一躍而為司禮掌印,成為皇帝心目中永遠不可替代的“先生”,甚至在其死去的八年後,已經複僻成功,改元天順的英宗皇帝朱祁鎮特意下旨在京城的繁華地帶為其建廟,其後曆代大明皇帝對這王振這座家廟智化寺都非常重視,甚至連數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都下旨為智化寺整修,為王振的塑像重塑金身,由此可見,在大明曆代皇帝眼中,王振絕不是文官嘴中的千古閹賊,而是一個忠誠到極點的家奴,甚至已經超越“家奴”這個角色,而上升為皇家心目中的一個符號,堪比國之重柱的符號。
君親師,在皇家心目中,王振無疑占了後兩者。
這麼一個人物,才智定然卓越,否則何以能令當今皇帝信服,又能讓後世的皇帝同樣也信服呢。
不需要多作分析,陸清就可以斷定王振這種人物,絕不可能因為大軍踐踏了他的家鄉莊稼便做出讓大軍掉頭的決定,要知道,紫荊關離著蔚州隻有數十裏地,而折道宣府通過居庸關回京卻要多走200多裏路,後世史書都說當時大軍軍心已經煥散,既然軍心已經煥散,那更是要馬上回京,怎麼可能放著幾十裏不走反而要多走兩百多裏呢!
王振除非瘋了才會做出折道宣府的決定,就算他瘋了,正統皇帝難道也瘋了,那些隨軍的文武官員也集體瘋了?
事實偏偏他們就瘋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集體發瘋呢?
陸清迷茫了,他不知道,也無從知道。
曆史就像一團迷霧,讓他看不清到底發生了什麼。
他幾次想轉身去追郭太監,可是幾次都硬生生的忍住,他知道,如果他現在去追趕郭太監,可能會親眼見證這一些瘋子行徑是如何發生,如同後世魔術師劉謙一樣見證“奇跡”的發生,但他也知道,他可以走,但代價便是堡內這三百多可憐女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