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北禦大漠,南控中原,護衛京師,為大明九邊重鎮之首。鎮城宣化乃原偽元宣德府城,大明洪武十七年擴周長24裏,開七門,從此為宣府鎮城所在。
正統五年,時都察院右副都禦使、巡撫宣撫的羅亨信又將原有城牆加寬加高,包砌磚石,耗時六年,新建月城、甕城和關城,層層防護之下,宣化城堪稱堅不可摧。
正統十二年,宣化城重新建造成功的次年,時為五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掛鎮朔將軍印、充宣府鎮總兵官的楊洪便上疏請備宣化防事,於城中駐步卒精兵18000人,又馬軍精銳5300人,另有廄馬4800匹,神槍神銃6500杆,大小火炮280門,駐兵之多,火器之利,皆為九邊鎮城之冠。
楊洪其人,戰功赫赫,由偏將至都督,位居朝中宿將,不僅聲震於朝野,在宣府之影響更是無人可及,其舊部遍布於軍中,非楊帥不得動,以致自楊洪鎮守宣府以來,曆任鎮守太監都是形如傀儡,根本插手不了軍中之事,更休提監軍之責了。
現任宣府鎮守太監葛全是宣德三年自個淨身入的宮,因其入宮時已經十七歲,無法入內書堂讀書,本身又是個不識字的,因此毫無前途可言,在宣德朝足足掃了七年地,後不知走了什麼門路,竟時來運轉拜到宮中司禮秉筆太監興安的門下,靠著其小聰明加上辦事也算伶俐,一下便得了興安的賞識,十幾年提攜下來,竟讓這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太監成了宣府鎮守中官,不可謂不驚人。
不過能夠出任鎮守中官的太監,除了自身資曆和能力外,這識文斷字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則何以看懂來往公文?
若是連公文都看不懂,又如何做事?不會寫字,又怎能向宮中奏報?
因此,葛全這個大字不識的鎮守太監實在是鎮守中官中的一個異類,若不是興安和宮中另一司禮太監金英交好,二人合力之下便是王振這個司禮掌印也不敢輕視,否則王振早就將葛全這個給中官丟了人的文盲太監換了下去。
好在人貴有自知之明,葛全知道自己的短處,上任之時便從內書堂挑了四個小太監一起赴任,上任之後,便靠著這四個小太監每日將文書讀與他聽,又自己口述讓他們代筆,另外還請了個舉人出身的師爺幫襯,如此才算在公文程序上勉強交待過去。至少,王振雖不待見他,但表麵文章卻是挑不出他錯來。
這葛全到任之後和那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一樣,也是先想著法子要撈錢,沒辦法,他們不撈錢的話就沒法打點宮裏,尤其是各自的後台,這幫大佬為他們謀肥缺的目的就是指著他們能夠孝敬,若是沒有孝敬,誰個那麼好一力扶保你?
葛全撈錢的門路和法子和郭敬如出一撤,都是想從私邊貿易上割塊肥肉下來,可惜宣府不是大同,大同明麵上和宣府一樣,都是九邊重鎮,誰也管不了誰。
大同的總兵官又是西寧侯宋瑛,楊洪雖位高權重,畢竟沒有封侯,這手自然不可能在大同伸得那麼長,也不可能把大同經營得和宣府一樣鐵桶一塊。加上宋瑛樂見郭敬和楊家鬥,再有王振這個司禮掌印在後麵力撐,郭敬自然能輕鬆從楊家身上割下肉來,可葛全就是撞破腦袋,也別想在宣府也複製郭敬的成功模式。
興安雖也是司禮大太監,可畢竟不是皇帝對之言聽計從,百般信任的王振,楊洪也不是宋瑛,宣府更不是大同!
楊洪從軍至今已是四十二年,這四十二年間,倒是足足近三十年時間都是在宣府任上。
三十年的時間,這宣府已經被楊洪經營得如同自家地盤一般,老樹盤根之下是水潑不進,說句違心話,隻要楊洪一日不死,這宣府便不是大明的宣府,而是他楊家的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