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食
取食方式的多樣性
鳥類中有敏捷的獵手,有守株待兔的懶漢,有的懂得使用計謀,有的甚至還會使用工具取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鷺類的取食
鷺是涉禽,大多數是吃魚的,其取食方式多種多樣,充分體現了鷺類的智慧和技巧。
長脖老等——蒼鷺
蒼鷺(Ardea cinerea)捕魚時從不張揚,會長時間在淺水中靜靜站立,待小魚遊近後,伺機伸頸快速啄捕獵物,就像披蓑戴笠的漁翁獨釣水邊。
撐著遮陽傘的獵手——黑鷺
黑鷺(Egretta ardesiaca)在取食的時候,兩個翅膀會張開,圍成一圈,在頭頂上方形成一個遮陽傘的形狀,然後頭縮在翅膀下麵,靜等獵物的出現。翅膀搭成的涼棚能夠吸引魚類前來避暑,這樣黑鷺就能“坐等”著獵物送上門來。
不勞而獲——牛背鷺
牛背鷺(Bubulcus ibis)是世界上唯一不食魚而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它與水牛形成了一種依附關係,常跟隨在水牛之後捕食從水草中驚飛的昆蟲,也常在牛背上歇息,因而得了個“牛背鷺”的名字。
黑鷺
牛背鷺棲息於平原草地、牧場、湖泊、水庫、山腳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澤地上。常成對或結成3~5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單獨活動或集成數十隻的大群。休息時喜歡站在樹梢上,頸縮成“S”形。常伴隨牛活動,喜歡站在牛背上或跟隨在耕田的牛後麵啄食翻耕出來的昆蟲和牛背上的寄生蟲。性活躍而溫馴,不甚怕人,活動時寂靜無聲。
打草驚蛇——棕頸鷺
棕頸鷺(Egretta rufescens)采取的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方式,它會在水中一邊奔跑一邊扇動翅膀,將魚驅趕出來,便於自己取食。
使用誘餌——綠鷺
綠鷺(Butorides striatus)更聰明一些,它會在水麵放一些誘餌,比如食物、羽毛或樹枝,有一些魚可能看不太清楚,以為是食物就遊過來想吃,結果它就會趁機捕食。
棕頸鷺
依靠觸覺——琵鷺
主要是依靠觸覺進行捕食。它的嘴上有很多觸覺細胞,在取食的時候,它的嘴在水中來回擺動,依靠感覺進行取食。
奇特的嘴——剪嘴鷗
剪嘴鷗(Rynchops albicollis)的嘴很奇特,下頜比上頜明顯要長,這在鳥類中是唯一的。取食時,一般緊貼著水麵飛行,下頜伸入水中,張著嘴進行水麵剪獵。一旦遇到魚類以後,上頜和下頜就會咬合起來,牢牢咬住獵物。
賊鷗的偷獵
賊鷗有從別的鳥類那裏奪取食物的習性。在南極,它會趁企鵝不注意的時候,把企鵝的小仔或者是卵偷出來。
賊鷗科鳥類全世界共有2屬7種,起源於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末期,鷗類是它們的近親。賊鷗屬(Stercorurius)腹部白色、中央尾羽延長,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包括中賊鷗、短尾賊鷗和長尾賊鷗;大賊鷗屬(Catharacta)腹部無白色、中央尾羽不延長,主要分布於南半球,包括麥氏賊鷗、南極賊鷗、智利賊鷗和大賊鷗。
雄性賊鷗一般較雌性個體略小,但尾羽及中央尾羽卻明顯較長。較長的尾羽使得雄性個體在飛行時可以更好地炫耀其優美的舞姿,而中央尾羽往往起著性信號的作用,中央尾羽越長的雄性個體更能吸引雌性個體的注意。
7種賊鷗中的4種還具有色型上的差異,包括淺色型、深色型和中間類型等。深色型的賊鷗由於偽裝效果較好,因而更易於接近獵物。
賊鷗給科學考察者帶來很大的麻煩。在野外考察時,如果不加提防,科學家隨身所帶的野餐食品,會被它叼走。
攔路搶劫的海盜——軍艦鳥
軍艦鳥有著長而尖的翅膀,兩翼伸展時可達2.3米。它的飛翔能力非常強,是最善於飛行的鳥類。由於它的羽毛油脂較少不防水,趾間的蹼不完整,並不善於遊泳和潛水,加之很難從水麵上直接起飛,所以軍艦鳥一般不自己捕食,隻是靠打劫為生。軍艦鳥常常在空中襲擊鰹鳥、鵜鶘和海鷗等海鳥,迫使它們丟棄已捕獲的食物,然後在食物落水之前巧妙地抓住食物。因此也被稱為“空中強盜”。
軍艦鳥名字的由來正是與它們掠奪性的捕食習性有關,早期的博物學家在觀察到這種有趣的捕食方式後,就給它起名為frigate bird。這裏,frigate是中世紀時海盜們使用的一種架有大炮的帆船。在現代英語中,frigate是護衛艦的意思,軍艦鳥就因此而得名了。
配合默契——響蜜
響蜜以蜂巢和蜂蠟為食。如果自己貿然行動單獨進入蜂巢的話,就會有被攻擊的危險。聰明的響蜜能夠將一種食蜜的獸類蜜獾引導至蜂巢,待蜜獾破壞蜂巢後,響蜜便能享受剩餘的蜂蠟了。
鸕鶿――捕魚能手、漁夫的好幫手
鸕鶿又叫魚鷹,嘴長,上嘴尖端有鉤,頷下有小喉囊,善潛水捕食魚類。漁夫常馴養之以捕魚。
在我國很多地方,人們稱鸕鶿為烏鬼。在南方水鄉,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鸕鶿。鸕鶿整齊地站在船頭,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當漁民發現魚時,他們一聲哨響,鸕鶿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這種捕魚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杜甫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
鸕鶿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征。結伴的鸕鶿,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大家熟悉的《詩經》中第一首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有的學者認為詩中的“雎鳩”就是鸕鶿。因此鸕鶿之間的親密友好關係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鳥類的儲食行為
高緯度的北方地區,氣候變化比較大,夏天食物多,而冬天食物少。為了能有足夠的食物安全過冬,一些鳥類會提前進行貯食,這是一種主動適應自然環境的生存策略。
山雀、啄木鳥以及鴉科鳥類,會將一些植物種子提前埋藏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重新找到這些食物。它們都有著很好的空間記憶能力,能夠利用貯藏地點的環境信息重新找回貯藏的食物。但是,往往並不是所有埋藏的食物都能夠被發現,也有一些被遺漏而沒有被食用,這些種子可能就會發芽,間接促成了植物的擴散。
星鴉(Nucifraga caryocatactes)具有直長而有力的嘴,可以有效地從紅鬆球果中剝離出種子。它們能飛到6千米以外采集種子,並用舌下囊帶回來埋藏。
屠夫鳥——伯勞
嘴腳強健,是雀形目中的猛禽,能夠捕殺小型鳥類、蜥蜴和老鼠等獵物。它有一個十分特別的習性,往往將捕獲的獵物穿在帶刺的灌木上,既方便了取食,又能將食物曬幹,暫時貯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埋藏的食物可能會由於變質、萌發、被盜用等原因而遭受損失。因此,貯食動物進化出種種行為對策以保護貯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