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埋藏的食物被偷盜,貯藏者會采用一些策略來保護貯藏的食物,如選擇貯藏地點或者分散埋藏食物。鬆鴉埋藏橡子往往會避開森林環境,因為鬆鼠經常光顧那裏,會偷吃鬆鴉埋藏的橡子。
在高緯度地區,冬季的低溫環境為保存食物創造了條件。在這些地區猛禽貯藏的獵物可以保存相當長的時間。
伯勞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稱。過去一般人都認為伯勞專以其他鳥類為食,因而視為害鳥,近年來研究的結果證明,它主要還是捕食昆蟲,如蝗蟲、步形蟲、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實。所殘殺的小鳥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對農林業是很有益的。
大約有9個科的鳥類具有貯食行為,多是猛禽和一些雜食性鳥類,其中鴉類和山雀類研究最多。鳥類的貯食方式分為分散貯食和集中貯食。前者的貯藏點多,散布在大麵積範圍內,且每一貯藏點的隱蔽性也較好,所以一般沒有保護貯藏點的行為;而後者的貯藏點少,分布在較小範圍內,但由於貯藏點的隱蔽性較差,一般具有明顯的保護貯藏點的行為。
在瑞典,鬆鴉是橡樹種子散布的主要媒介之一,科學家通過研究估計得出:在斯德哥爾摩國家公園內每一對鬆鴉的價值大約為$4035。
禦敵
為了逃避捕食者的捕食,獵物通常極善於偽裝,憑借身體的保護色將自己隱蔽於背景環境中。此外,許多鳥類以集群的方式生活,有的還能在危險來臨時發出報警鳴叫,這些都是鳥類防禦天敵的對策。
麻
麻在意識到有危險接近的時候,均會將脖子伸直,嘴朝向天空,顯露頸部和胸腹部的斑紋,偽裝成周圍蘆葦的樣子。這種警戒姿勢一直能保持紋絲不動,直到危險消除。
斑尾榛雞(Bonasa sewerzowi)
大多數雄鳥羽色鮮豔而雌鳥則較為暗淡,這與雌鳥擔負孵卵任務有關。正在巢中孵卵的斑尾榛雞雌鳥,體羽的顏色跟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
夜鷹
夜鷹為晝伏夜出的夜行性鳥類。嘴巴很寬,方便取食飛蟲。夜鷹極善於偽裝,在白天休息時,為了安全起見,它們都會緊緊地將身體貼伏在樹上,身體的保護色使其和樹融為一體,天敵很難發現。夜鷹在地麵築巢,孵卵的雌鳥也能與周圍環境很好地融為一體。我國新疆的歐亞夜鷹和南美洲的一種夜鷹,雖然兩者羽色有所差別,但均能與當地環境很好地融合。
雷鳥
雷鳥在不同季節會身著不同的羽衣。冬天羽毛潔白,與雪地融為一體。到了夏天,羽毛會脫換為較深的顏色。因為融雪之後,植被和岩石會顯露出來,需要換成與環境相匹配的羽色,否則很容易被天敵所捕殺。
鵂鶹
鵂鶹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鴞類,主要在白天活動,捕食鼠類和鳥類。它的飛翔能力出眾,但為了避免小型鳥的群體攻擊,在腦後有醒目的眼狀斑,模仿鴞類的眼睛和嘴。
主動防禦
當綿羊快接近到石鴴(Burhinus oedicnemus)的巢時,石鴴雙親會奮不顧身地衝到羊的麵前,張開雙翅和尾羽,擺出一種威脅的姿態,驅趕入侵者,以保護自己身後的巢卵。
石鴴防禦
世界上共有30多種鵂鶹,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分布於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嬌鵂鶹(Micrathene Whitneyi)是世界上最小的鵂鶹,體長僅13厘米,體重41克,隻有麻雀般大小。它們棲息的環境多種多樣,既能在幹旱草原和沙漠地帶生活,也能在潮濕的稀樹草原和森林地區生活。它們通常在啄木鳥啄開的仙人掌和樹木的洞穴中營巢繁殖。與其他鵂鶹不同,嬌鵂鶹主要在夜間活動。
它的英文名叫Elfowl,Elf是精靈的意思。
化學武器
戴勝(Upupa epops)的外表很漂亮,但是它的窩裏麵很臭。在繁殖的時候,雌鳥和雛鳥的尾脂腺都會膨大,分泌一種比較黏稠的液體,它會把這種非常臭的液體塗在巢裏麵,防止捕食者前來,起到一種保護的作用。
報警鳴叫
許多鳥類在覺察到有危險來臨時,常常會發出報警鳴叫,告知群體內的其他個體,盡快采取適當措施禦敵,或攻擊或逃離或隱蔽。雀形目鳥類的報警叫聲很相似,音頻很高,變化範圍很窄,且無任何間斷,令捕食者難以確定報警者的位置。有時群體也會一呼百應,形成“群鳴”的壯觀場麵,以騷擾和迷惑捕食者,結果使捕食者喪失良機,一無所獲。
集群
許多鳥類以集群的方式生活,並且以此抵禦天敵,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不易被發現
群體的數目相比個體的數目要多得多,因此集群生活的鳥類要比單獨生活的個體更難於被發現,可以減少被捕食的概率。
許多雙眼睛
集群取食的時候,總會有個體不間斷地進行警戒,群體眾多的眼睛總是比單個個體的一雙眼睛能更迅速地發現天敵,便於及早采取應對措施,減少被捕食的概率。
群體防禦
當天敵來臨時,群體會采取“群起而攻之”的防禦策略,集體衝向捕食者,依靠集體的力量將天敵趕走。
稀釋效應
群體中的個體非常多,在麵臨捕食者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稀釋效應,減少了每一個個體被捕食的概率。
人多力量大。力量弱小的鳥類,通過集群,利用群體的力量,可以迅速發現天敵,減少群體的損失,同時也可以利用群體的力量,反擊天敵的進攻。
通訊
與飛翔生活相適應,鳥類的視覺最為發達,聽覺次之,嗅覺最為退化。
聽覺
生活在森林裏的鳥類,由於視線受阻,個體之間會使用聽覺進行相互交流,因此許多森林鳥類都具有婉轉悠揚的歌聲。
一些夜間活動的種類,聽覺器官尤為發達。鴞類的聽覺十分靈敏。耳孔特大,且左右不對稱,有助於夜間對聲音的感知。耳孔四周具皮膚褶或具耳羽,有利於收集音波。
嗅覺
許多鳥類都沒有嗅覺,隻有個別種類除外。時至今日,人們對鳥類所具有的這種能力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
紅頭美洲鷲(Cathartes aura)長有巨大的鼻孔,嗅覺非常靈敏,能夠聞到樹冠下動物屍體的氣味。
海燕、暴風鸌和信天翁等海鳥的鼻孔像一條管子,可在幾千米的距離外嗅到魚的氣味。
南極的鴿鋸鸌(Pachyptila desolata)是一種具有管狀鼻子的海鳥,雌雄鳥輪班來孵蛋和出海覓食。最近研究人員發現,外出歸來回巢孵卵的鳥是靠它們配偶的氣味來確定它們洞穴位置的。
最近的研究證明鳥類還存在“性信息素的通訊”。虎皮鸚鵡的尾脂腺能分泌性信息素,並通過理羽行為,將其塗抹到羽衣上。這種氣味能夠被其他個體聞到,從而起到性識別或性吸引的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健旭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完成的。他們首先設計了一個“Y”形的迷宮,在迷宮左右臂的兩端,用管道連通了兩個大的玻璃“罐”,將一雄一雌兩隻虎皮鸚鵡分別放入其中。然後,用氣泵將它們的氣味分別吹入迷宮的左右臂。同時,他們還將一隻雌性虎皮鸚鵡放在迷宮的主臂中,通過這隻雌鳥在迷宮左、右臂中探究時間的長短,來判定它是否被雄性的氣味吸引。結果發現,雌鳥明顯喜歡雄鳥的氣味。這意味著,鳥類同樣可以利用氣味來識別異性,它們存在性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