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鳥類與人類關係(1 / 3)

農林益鳥與害鳥

鳥類是生態係統中的重要成員,在自然界的食物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是世界上鳥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共有1300餘種鳥類,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益鳥。

鳥類按其食性可分為植物食性和動物食性兩類。而在鳥類育雛期,即使是食穀鳥類也必須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喂養雛鳥,以保證雛鳥的正常發育及存活。

目前,發展無公害農業,保障生態和食品安全,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因此,利用天敵鳥類的捕食作用來控製農田害蟲和害鼠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抑製農林病蟲害的發生,對於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猛禽(鷹、隼、雕、鴞等)常以森林、草原、農田中的鼠類為食,一些伯勞科的鳥類也能捕食鼠類,這些食肉鳥類對於控製鼠類種群數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界,絕大多數鳥類是以昆蟲為食或以昆蟲飼喂雛鳥,它們在消滅害蟲方麵的作用是非常可觀的。新疆的粉紅椋鳥(Pastor roseus)每天能捕食蝗蟲120~180隻,成為生物滅蝗的主力軍,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鐵甲兵”。

在過去的50年中,歐洲許多國家農田鳥類的數量銳減,一些農田鳥類麵臨即將滅絕的風險。研究發現,殺蟲劑、高密度農田耕作和棲息地消失等是造成農田鳥類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國的研究人員近年來也發現,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陝西和貴州等地的部分農村,過去常見的麻雀現在已經幾乎絕跡,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將老鼠、麻雀、蒼蠅和蚊子一同列為“四害”予以消滅,全國各地男女老少齊上陣,掀起消滅麻雀的運動。麻雀在某些季節偷食穀物,然而在繁殖期間卻能消滅大量害蟲。因此,當時有關麻雀益害問題的爭論非常激烈,在動物學研討會上還專門進行了討論,一些報刊上也陸續刊登了很多讚成或反對消滅麻雀的文章。包括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家鄭作新先生在內的一些科學家認為,對麻雀的益害問題,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要依不同地區、不同季節和環境區別對待;對於雀害應當進行防治,而不是消滅麻雀本身。我國政府采納了這些科學家的意見,對《全國農業發展綱要》進行了修正,明確指出:“打麻雀是為了保護莊稼,在城市和林區的麻雀,可以不要消滅。”後來,還特意將“四害”中的麻雀換成了臭蟲,徹底為麻雀進行了“平反”。

消滅麻雀戰果

當時的北京城內鑼鼓喧天,人聲如潮,人們占領了所有的高處屋頂,使麻雀根本沒有落腳之地,最後精疲力竭活活累死。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58年3~11月上旬的8個月的時間中,全國捕殺麻雀就多達19.6億隻!

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影響

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已經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時刻威脅著野生動物的生存。這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麵臨的共同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則顯得尤為突出。

海洋石油汙染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麵的71%,是全球最重要的自然生態係統之一。地球的生命起源於海洋,因而海洋被譽為“生命的搖籃”。我國擁有為數眾多的以海洋為生存環境的海洋鳥類,這類鳥的全部食物或主要食物要從海洋裏獲得,築巢繁殖卻要在大陸和島嶼上進行。

石油及其製品在開采、煉製、貯運和使用過程中,經常會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汙染。石油汙染目前已成為海洋環境的主要汙染,對海洋及近岸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2010年4月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平台爆炸事故,導致大量原油在深海泄漏,引發美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石油泄漏事故;2011年6月,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在我國渤海灣的作業平台發生石油泄漏事故……這些事故均造成大麵積海洋被汙染,沿海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海鳥一旦接觸到漂浮在海麵的油膜,就會因羽毛沾上油汙而無法遊動並喪失飛翔能力。油汙還能滲入羽毛的絨羽層,破壞羽毛的結構,使其失去保溫和防水性能。而當海鳥用嘴整理被汙染的羽毛時,又會將羽毛吸附的油汙吞食,從而產生中毒症狀,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死亡。此外,油汙還會影響鳥類的生殖行為,抑製其產卵。

濕地的喪失

濕地是全球最重要的自然生態係統之一,具有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被人們譽為“天然水庫”和“地球之腎”。目前我國已有約40%的自然濕地被納入自然保護區,有36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人類日益加劇的經濟活動,對濕地的盲目開墾和不合理改造,從根本上改變了濕地的結構和用途,造成了濕地功能退化和大量濕地消失。在過去的150年裏,全球超過50%的濕地已經退化或喪失,濕地消失的速度超過了其他任何生態係統。

中國是世界上濕地水鳥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有濕地水鳥257種。濕地的退化和喪失,嚴重影響了這些依賴於濕地環境的鳥類的生存與繁衍。目前,許多濕地鳥類處於瀕危的境地,已有20%的濕地鳥類被列為國家I、II級重點保護鳥類,例如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白鶴(Grus leucogeranus)、海南(Gorsachius magnificus)、蓑羽鶴(Anthropoides virgo)等。

風能發電與候鳥遷徙

與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不同,風能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也是目前發展得最好的清潔能源之一。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永遠都不會枯竭。美中不足的是,近年來鳥類學家發現風電場會對鳥類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它們的死亡。風電場往往選擇建在一些珍稀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那些高高豎立、飛速旋轉的風力渦輪機,常常成為鳥類難以逾越的屏障,很多鳥類命喪此地。據美國審計署2005年的統計,每年死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風電場的鷹隼類就超過1000隻。甚至有報道稱“風電場已成鳥類地獄”,足見其對鳥類的危害之大。

濕地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濕地水鳥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

人們在獲取能量的同時,卻傷害了鳥的生存,這是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結果。探討風能發電與鳥類生存的關係是人們麵臨的新課題。

打鳥山

隆慶關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巍山、彌渡兩縣的交界處,是一個兩山之間的隘口,也是候鳥南北遷飛的重要通道。每到8月中秋節前後,就有大量遷徙的候鳥經過此地,飛往緬甸、印度等地過冬。每逢起大霧刮南風又沒有月光的夜晚,遷徙的候鳥便會降低飛行高度,順著山穀飛行。此時若遇到燈光或火光,便會趨光而至,形成“百鳥朝鳳”的奇觀。當地村民常常利用鳥類的這種趨光習性,點燃篝火揮舞竹竿不斷撲打飛到火光跟前的鳥類,這便是“打火雀”或“打霧露雀”,這些打鳥的山坡隘口則被當地人叫做“打鳥山”。據不完全統計,處於候鳥遷徙通道上的與隆慶關相類似的打鳥山,僅雲南省就有近30處。由於這些打鳥山的存在,每年都有近百萬隻鳥類在遷徙途中被捕殺!

時過境遷,如今的隆慶關已被列為自然保護區,當地群眾愛鳥護鳥的意識逐漸增強,打鳥的情況已不複存在。

同時,在1997年還建立了全國鳥類環誌的站點,成為鳥類學家研究鳥類遷徙的基地。

出人意料的是,時至2012年10月16日,互聯網上又傳出大批遷徙候鳥從湖南羅霄山過境時慘遭殺戮的新聞。

《長沙晚報》記者李峰和同伴拍攝的紀錄片《鳥之殤,千年鳥道上的大屠殺》在網上引起轟動,不到一天,優酷網的點擊量就超過15萬。

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

農藥的危害

農藥曾經為人類控製生物病蟲害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農藥汙染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對野生鳥類的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

DDT是一種不易分解的有機氯殺蟲劑,它們可積累在動物體內的脂肪中。通過食物鏈,可以從獵物傳給捕食DDT的危害者,並會逐漸濃縮。營養級越高,積累劑量就越大。猛禽等食肉鳥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積存的DDT含量最高。DDT能夠改變卵殼的結構,使卵殼變薄,在孵化期間極易破碎,造成繁殖失敗。許多食肉鳥類因此而數量大減,尤其是猛禽類。

1874年一位德國化學家合成了DDT,但直到1939年才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士化學家保羅·穆勒(Paul Muller)重新認識到其殺蟲的特性。開始時確實在防治農業病蟲害,減輕瘧疾傷寒等蚊蠅傳播的疾病危害等方麵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962年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首次指出DDT等化學農藥的殘留已經進入自然界食物鏈,給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春天不再有鳥鳴,原來生機盎然的大自然變得越發寂靜。並稱DDT不應該叫做殺蟲劑,而應稱之為殺生劑。從此以後人們才開始逐漸認識到DDT對野生生物的危害,並最終於1972年DDT被世界各國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

人與鳥類和諧相處

長期以來,在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的藏族地區,藏傳佛教和傳統文化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

四川稻城縣的著傑寺建於公元1169年,在寺院周圍的林地內生活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千百年來這裏的寺院僧侶延續了從不殺生的佛教理念,經常投食給在這裏生活的野生白馬雞等鳥類。在寺院裏漫步隨處都可見到成群結隊的白馬雞,以至於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拜訪,想親自體驗白馬雞啄食自己手中青稞時的感覺,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無窮魅力。

與著傑寺的情況類似,四川雅江的帕姆嶺寺和西藏拉薩附近的雄色寺也都能見到這種人鳥合一的情形,這些寺廟也都已經成為觀鳥愛好者觀賞和拍攝鳥類的理想地點。

觀鳥活動

鳥類是人類的朋友,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婀娜多姿的體態、絢麗多彩的羽飾和婉轉動聽的歌喉,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生機和詩情畫意,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融入自然,觀賞鳥類。

與國外動輒幾十上百年的觀鳥曆史相比,我國的觀鳥活動可以說才剛剛起步。然而,也正是得益於這些“初出茅廬”的觀鳥愛好者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鳥類新記錄層出不窮,每年還都有中國鳥類的新記錄被發現,不斷豐富著人們對於中國鳥類區係的認識。

除了手拿望遠鏡進行觀鳥外,很多觀鳥人同時還扛著“長槍短炮”用影像來記錄鳥類多姿多彩的生活及其棲息的環境。

這些觀鳥人還建立了自己的觀鳥網站,交流觀鳥信息和心得,如中國觀鳥網、鳥網、觀鳥網等。有些省市還成立了自己的觀鳥協會,時常組織觀鳥活動,參加觀鳥大賽等,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觀鳥事業的發展。據統計,目前僅鳥網的注冊會員就已經突破了6萬人,我國的觀鳥隊伍正在不斷發展壯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