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說紙老虎(1 / 1)

虎,百獸之長,故又稱山君,也就是山中皇帝,其赫赫威風,從“談虎色變”這一成語中,足可想見。但是,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立而存在的。有活老虎,就有死老虎;有真老虎,就有假老虎;有張牙舞爪、令人毛骨悚然的老虎,就有毫無力氣、頂個屁用的紙老虎。此乃某可斷言也。

關於死老虎,難得見到,但倘若你關注媒體,仍可從膽大妄為的偷獵者槍下,慘不忍睹之。至於假老虎,最典型的,莫過於明末嘉定縣沙岡橋附近的那“一隻”:當時,這裏一度曾“遍地皆虎跡”,嚇得人們早晚都不敢走路。後來發現,原來有個和尚蒙著虎皮,穿著虎趾爪形的鞋,“蓋賊禿為此邀奪過客”。顯然,這個冒充老虎的禿驢,與《水滸》裏冒充李逵剪徑的李鬼,是“今古何殊貉一丘”。晨鍾暮鼓、慈悲為懷的佛門中,竟然跑出假老虎害人,這是令人驚詫的。

說到紙老虎,自從幾十年前,毛澤東形容具有極大殺傷力的原子彈,及其最早的擁有者、稱霸世界的美帝國主義,不過是紙老虎,從此紙老虎一詞名滿天下。毛澤東的形容,是否確切,有些君子持有異議,此處不支蔓。慚愧的是,筆者最初聽到毛澤東的宏論,尚是鄉間少年,還以為紙老虎是毛澤東的一大發明。及長,始知民間口語中,就有紙老虎的說法。近幾年不才頗留心某些常用口語的來龍去脈,如“發財”、“三百六十行”、“開門七件事”、“酒色財氣”等,已逐一寫成考證文章發表。但紙老虎一詞,最早是誰發明?始於何書記載?不學如我,至今考而未得。這裏,謹向近年來幾有雨後春筍之勢出現的新國學大師求教:請不吝指點,如何?先行叩謝了!當然,這並不等於說,筆者對紙老虎的蛛絲馬跡,一無所知。我推測紙老虎至遲在宋代,恐怕就出現在人們的口語中了。施耐庵夫子筆下的名人、十幾年前又被巴山鬼才魏明倫先生炒得火爆的潘金蓮女士,當其夫武大推門捉奸時,她見情夫西門慶慌做一團,不禁大怒道見個紙虎,也嚇一交!此紙虎,不就是紙老虎之謂嗎?武大身材短小,手無縛雞之力,知夫莫若妻,潘金蓮說他是紙老虎,其實倒沒有小看他。耐人尋味的是,古代山川豐厚,林木茂盛,山窩水曲,每有叢莽,故老虎甚多。虎既成群,必有窩囊廢在。據宋人灌園耐得翁《就日錄》載:“頃有一村夫人市醉歸,臨崖而睡。有虎來嗔之,虎須偶人醉者鼻中,醉者一大噴嚏,其聲且震,虎驚駭落崖而斃。”你看,這隻老虎竟被區區喝醉酒的村夫一個大噴嚏嚇死,與紙老虎有什麼兩樣?真乃虎身其外,敗紙其中,大概是虎中的紈袴子弟,或小花臉之流。武鬆在景陽崗上,如果碰到這樣的老虎,也許一聲斷喝,伸出一隻小拇指,就足以使它靈魂出竅了!

寒齋所藏工具書不多,翻了幾本,覺得還是出版於六十年前、後多次重印的《辭海》,對紙老虎的解釋最為簡要、妥帖:“俗謂徒著外觀而無實際者為紙老虎;亦稱紙紮老虎。”妙的是,晚明山人氣息極重、以務虛名為啖飯之道、被清初劇作家蔣士銓譏為“翩然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衙”的鬆江陳眉公,曾著有《虎薈》一書,但所談東扯西拉,牽強附會,往往與虎毫不相幹。這樣的虎扯淡,乃胡扯淡也,實在也是紙老虎。

不過,“徒著外觀而無實際者”,又豈獨陳眉公一人而巳?環顧寰中,在商界、政界、學術界、文化界,這樣的人我們見的還少嗎?如此看來,紙老虎古雖有之,於今為烈。如果讓此輩發展到“滔滔天下皆是”,則比真老虎成群結隊下山,更禍莫大焉。

牛年歲尾:元月十八日於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