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美兩國人民曾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結下深厚的戰鬥友誼。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後期,美國空軍經常出動飛機去奔襲、轟炸日本本土的軍事、戰略目標,因種種原因,飛機曾經好幾次失事,墜落在中國沿海地區,都受到中國人民的積極營救,救死扶傷,安全轉移,成為中美兩國關係史上的動人篇章。
1944年2月11日,美軍著名將領陳納德將軍率領的14航空隊飛行員指揮兼教官的敦納爾·克爾中尉,率領20架戰鬥機從桂林機場起飛,護衛13架轟炸機襲擊九龍日軍的啟德機場。在香港上空,與日本空軍激戰,克爾的座機不幸中彈起火,克爾被迫跳傘逃生。他被南風吹到機場北麵新界觀音山上空,慢慢降落。日軍見狀,即派出搜索部隊,向觀音山進發。這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南抗日武裝東江遊擊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手槍隊員,年僅十四歲的少年李石剛好送信路過此地,看到克爾,判定他是抗日盟軍成員,就用手勢招呼他快跟自己跑,來到觀音山外的芙蓉別村附近的一個山坳裏,李石將克爾藏在隱蔽處,就跑到村裏找到港九獨立大隊負責民運工作的女同誌李兆華,李見日寇已一邊開槍,一邊追過來,就立即讓人將克爾轉移到較為偏僻的吊草岩山坳處隱藏起來。隨後,她得悉日軍已出動上千人包圍這一帶,便又機智地將克爾轉移到日軍據點附近的北圍村山窩裏,這裏處在日軍的眼皮底下,反而安全。為解救克爾,港九獨立大隊手槍隊用“調虎離山計”,在日軍心髒地區開展麻雀戰,騷擾敵人。日軍惶惶不安,被迫抽回部分兵力。一個星期後,克爾被遊擊隊員輾轉送到東江縱隊司令部。不久,克爾就安全地回到了桂林14航空隊隊部。同年6月11日,東江縱隊《前進報》刊登了克爾的感謝信和五幅他本人畫的脫險經過的漫畫。信中寫道:“我2月11日給你們勇敢的人安全地和舒適地在敵人中間藏匿起來……中國抗戰已贏得全世界的敬仰,而我們美國人亦以能與你們如兄弟般一同作戰而自傲,在戰爭裏以及在和平的時候,我們永遠是你們的同誌”。後來,這次營救克爾的行動,被拍成電影,叫《一個美國飛行員》,在各地上映。
1944年農曆七月中旬。美國空軍奧利渥·歐斯德爾等機組11人,駕駛“超級航空堡壘”B—29型遠程重型轟炸機,從重慶起飛,準備去日本轟炸。但剛飛到黃海,發動機發生故障。他們把炸彈扔到黃海返航,經渤海飛回,離陸地還有二三裏,就不能繼續飛行了,被迫跳傘。其中有4名同伴提前跳傘,葬身海底。這些在陸地跳傘的7名機組人員,降落在冀東昌黎縣靠近渤海的小漁村後七裏莊附近。在中共昌黎縣委的救護下,7名機組人員全部平安地進人村內,住在村裏比較寬敞的正房裏,身材較高的群眾,主動送來褲褂,換下美國友人被雨水淋濕的衣服。婦救會的婦女,又將這些髒衣服洗淨、縫好。這個村子雖然貧窮,老百姓每天僅以稀粥果腹,卻從村外找來粳米(旱大米)做飯,給他們吃雞蛋、花生、香瓜。十多天後,經過灤東地委、冀熱邊特委、冀東軍區的安排,特派冀東主力部隊保護,並有武工隊掩護,美國友人穿過日軍的封鎖線,後由晉察冀軍區轉送到延安。這時已是1945年的早春,整整走了半年,行程約4500華裏。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美國朋友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接見和宴請,每人還得到一條延安土製毛毯作為紀念。抗戰勝利後,7位美國朋友返回美國。
1944年8月20日晚8時許,一架重型轟炸機墜落在江蘇省建陽縣(今建湖縣)六區湖橋鄉金橋村的一塊稻田裏。這是著名的14航空隊中一架B—29型轟炸機。這架飛機曾多次去日本進行轟炸,這是第4次去日本,不料返航時,引擎發生故障,12名機組人員分批跳傘,第1、第2批因降落在黃海中和敵占區,均遭不幸;第3、第4批機組人員,降落在建陽縣境,得到了抗日根據地政府、人民的及時救助。由於這幾位美國友人的降落地點,及飛機墜落處,離日偽軍盤踞的縣城湖垛鎮很近,日偽軍聞風而動,由日軍中隊長近藤帶領一百餘人,企圖搶奪飛機及飛行員。新四軍建陽縣總隊長王良太率領數十名戰士冒雨趕到,在民兵的支援下,與敵激戰4小時,敵軍被重創後逃跑,我軍機槍班長李紹義等4名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美軍威廉·薩沃依中校(大隊參謀長)、斯特爾馬克中尉(工程師)、奧布賴恩上尉(領航員)、盧茨中尉(副駕駛,黑人)、布倫迪奇(上士,射擊手)等五人都被及時送到二區區政府,受到熱情款待,後又在高作的大卜舍住了幾天,送到新四軍三師師部所在地益林鎮,受到師參謀長洪學智和數千名戰士、群眾的盛大歡迎,隨後黃克誠師長、張愛萍副師長又接見他們,並召開了歡迎晚會。一星期後,他們又被護送到新四軍軍部,受到了盛情款待。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軍部將五名美國飛行員送到與大別山接壤的國民黨所屬李品仙部隊。他們輾轉三個多月,經過艱難的跋涉,由國民黨軍隊妥為護送,終於安全地回到大本營——成都空軍基地。抗戰勝利後,他們都返回美國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