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秋天以來,在江蘇——特別是在蘇北地區,正在興起一股施耐庵熱。筆者在南京、揚州、鹽城、大豐、興化等地,所接觸的人,不論是學術工作者、老幹部,還是農民、身份不詳的旅客,一說起施耐庵,便嘖嘖稱羨,眉飛色舞。但是,這股施耐庵熱是怎樣興起的?我到了大豐,從縣政府、縣委的負責人及施耐庵史料、文物征集小組的同誌那裏了解到,去年7月26日,台灣的趙知人先生在《大華晚報》上,發表了《施耐庵的故裏及遺跡》的文章。他滿懷深情地回顧了抗戰勝利後訪問施耐庵故裏、墳墓及其後裔的情景:
施耐庵先生,是江蘇省興化縣白駒鎮(筆者按:今白駒鎮屬大豐縣)施橋村人……據施氏族譜記載:“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蘇遷興”。施先生隱居於此後,即不問世事,在白駒鎮專心從事《水滸傳》的寫作。筆者當時所能看到施族中最古老的屋宇,要算是白駒鎮北街的“施氏宗祠”了。據其族譜記載:宗祠是施公故居改建而成的。一代大文學家施先生的墳墓,在施橋村東邊一處高地上,墓園及墓地基占地約一畝餘,四周植有古鬆及翠柏,間有楊柳和古槐,鬱鬱蒼蒼,非常壯觀。據施耐庵十七世孫施樹春等老人講,每年清明節前3天,住在附近村落的施姓後裔,祭祀的儀式極為隆重,北風相沿數百年而不綴。
他還斷言,綜合“施氏故裏及其遺跡”,《水滸》的作者乃施耐庵,“這是令人無可懷疑的”。不久,江蘇省柳林副省長看到了這篇文章,十分關注。他當即指示省城建局,召開大豐、興化等有關縣的城建局長會議,討論進一步摸清大豐白駒鎮施氏祠堂、興化施家橋施耐庵墓的情況,開展施耐庵史料的調查,並考慮在白駒鎮建立施耐庵紀念館,以及修建施家橋施耐庵墓等問題。省城建局的領導,對這項工作抓得很緊。大豐、興化兩縣,積極響應。就大豐縣來說,很快成立了有縣委宣傳部、縣政府辦公室、縣文教局負責人參加的工作班子,積極開展施耐庵史料、文物的調查、征集工作。陳如祥縣長親自出馬,在白駒公社召開了群眾大會,講明調查、征集施耐庵史料、文物的重大意義。後來,白駒公社又連續召開了幾次群眾大會,並宣布了保護以及獻出施耐庵史料、文物的獎勵辦法。同時,還分別召開了施耐庵後裔、白駒鎮老年居民座談會,了解有關史料、文物的線索。縣、公社廣播站,更是反複廣播。這樣一來,白駒公社附近沸騰起來了!男女老幼,人人爭說施耐庵,個個關心找文物。這種盛況,不僅是施耐庵死後五百多年來所未曾有過的,即使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如果施耐庵地下有知,肯定會熱淚盈眶地用他的如椽彩筆,寫下這一頁珍貴篇章的吧?我想,台灣省的趙知人先生以及所有關心施耐庵及其《水滸》的文化、學術界的朋友們,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也一定會像當年金聖歎評《水滸》時發出的讚歎那樣,連稱“不亦快哉!”的。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耐庵《水滸》時?我們盼望這一天早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