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5.鄉音古義(1 / 1)

鹽城土話中有不少古義,有的需認真查考文獻,才能知道其確切含義,有的則婦孺皆知。如:筆者幼年時是住在蔣王莊,常在打穀場上玩耍,每值風雨將至時,即與群兒邊跑邊唱曰:“風來了!雨來了!和尚背了鼓來了!”及稍長,覺得納悶:風來雨來,跟和尚有什麼關係?而且怎麼會背著鼓來呢?但問誰也答不出來。直到我後來研究曆史,讀杜文瀾輯《古謠諺》卷25引《帝城景物略》,才知道我幼時唱的那首兒歌是古代的求雨歌,原文是:“凡歲時不雨……小兒塑泥龍,張紙旗,擊鼓金,焚香各龍王廟……初雨,小兒群喜歌曰……風來了!雨來了!禾場背了穀(原注:聲作古)來了!”這才使我恍然大悟:原來“和尚”是“禾場”之誤,“鼓”是“穀”的訛音。雖然如此,家鄉的兒歌竟與古代京城的兒歌一樣,耐人尋味。

懂得鹽城話——包括其周邊地區的方言,對閱讀、研究古典小說《水滸》、《金瓶梅》、《西遊記》,頗有裨益。如《水滸》中的好漢“浪裏白條”(又作白跳)張順,有的學者釋“浪裏白條”為“白浪滔天”,純屬想當然,“白條”即鹽城人所說的白條魚,又叫參子魚,在水中頗活躍,穿來穿去,遊速甚快,故“浪裏白條”,不過是形容張順在水中如白條魚,功夫甚佳而巳。《西遊記》中有“不當仁子”(即謙稱“罪過”、對不起),《金瓶梅》中有“淘碌”(即哀傷過度),某些學者均不解其義,因而注錯。而今天鹽城人、淮安人、揚州人的口語中,仍均有此詞,雖童稚亦解詞義。凡此,借用胡適先生當年的話說,有的學者真是“不值鄉下人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