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8.魚水情深永不忘(1 / 1)

魚水情深憶兒時,軍民厚誼永難忘。我的童年是在鹽阜抗日根據地度過的。老家蔣王莊,離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的故裏長建鄉長建裏(今建湖縣建陽鎮)不過十幾裏地。這片土地雖不富饒,卻富有反侵略、反壓迫的光榮傳統。我四歲開始記事。這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新四軍戰士在打穀場上操練的情景,至今仍不時在我的眼前閃現。從此,我們的村莊經常有新四軍的連隊來住。他們在操練之餘,歌聲不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震撼人心的歌詞,我就是從戰士們那裏聽到,並學會的。戰士們早、晚都喝粥,中午雖吃米飯,多半也是陳舊的糙米。但是,在我的心目中,這比我們家一日三餐的大麥片稀粥強多了。因此,他們吃中飯時,我不免眼饞地在一旁看著。一個四歲小孩的心思,能瞞過誰?一位叫鄭良京的青年戰士,一連好幾天,都盛一小碗米飯給我,還摸著我的頭,關切地說:“慢慢吃,別噎著了!”

新四軍三師某部的一個醫療隊,在我們的莊上住了很久,我家住的茅屋矮小、潮濕,加上我小時很淘氣,到處亂鑽,以致害了滿身疥瘡,奇癢難熬。多虧醫療隊的一位醫生,用硫磺在我全身擦了好幾遍,終於將討厭的疥蟲全部殺死。醫療隊還切除了我大哥王蔭長在鼻孔裏的一個瘤子,卻分文未收。我清楚地記得。母親拉著我的手,去醫療隊看望在做手術的大哥,並向醫療隊一再稱謝時,醫生笑著說:“大媽,我們是一家人哪,不要客氣!”

是的,軍民確是一家人。莊上擁軍活動,熱火朝天。一位腿部嚴重受傷的姓喬的老戰士,在我家住了有半年多。我的母親、大嫂給他端茶、送水,如有好的食物,一定會給他也送去一份。後來我聽說,他是山東人,是位老紅軍。

1942年秋,我進抗日民主根據地辦的小學讀書,接受新民主主義教育。國文課本第一課的題目是“兵來了”。課文內容:“一、二、一,兵來了,一、二、一,兵來了,新四軍來了!歡迎,歡迎!”從兒時起,人民軍隊雄偉的腳步聲,一直伴隨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