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7.讀金庸《碧血劍》劄記(1 / 3)

磨劍十年成大器

童年時讀賈島的名詩“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不禁對雲霧深處的千仞高山及隱者,充滿了神奇而又迷茫之感。稍長,讀武俠小說,尤其讀《蜀山劍俠傳》,對哦嵋山及劍客、劍仙的無限向往,簡直不可名狀。直到前幾年,有機會登上峨嵋山顛的金頂,眺望茫茫雲海,回想起童年情愫,不禁啞然失笑。近讀《碧血劍》第三回,無異於重溫我童年的舊夢。這正是包括金庸小說在內的優秀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君不見,在常人根本無法攀登,幾乎舉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髙山之巔,穆大俠、木桑老道一莊一諧,向袁承誌傳授武藝,承誌幸何如也!並有救過他性命的啞大漢及兩隻通人性的猿猴為伴,實在是他的福分。把棋子當作武器,是金庸的一大發明。在遠離塵囂的巨石上、古鬆下,練棋子、棋盤的攻防不二法門,委實讓人眼睛發亮。至於金庸寫金蛇郎君絞盡腦汁地設置詭秘、歹毒、神奇的種種機關,是不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袁承誌無意之中發現了機關,從而得到了重寶秘籍,對於巳苦學了十年武藝,成了華山派後起之秀的他,究竟有何意義?不過是金大俠祭起懸念的法寶,讓讀者眼花繚亂,想定一定神,再往下瞧個究竟罷了!正是:

莫道居高聲自遠。

全仗明師細指點;

磨劍十年成大器。

況有金蛇遺寶典!

且看大河浪淘沙。

看這第六回書,我們不難悟出,人生的一大悲哀,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金蛇郎君行將訣別人世時,才悟出即使用十萬兩黃金換見溫儀一麵,又豈可得乎?此君聰明絕頂,但他都不懂這句大俗話: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錢不是萬能的。清人龔定庵曾說過,安得黃金百萬兩,交結天下美人名士,不亦快哉!金蛇郎君已是美人在抱,卻不知珍惜,實在是大俗人一個,死不足惜。

世末多醜角,呂七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個。區區煙袋,拿在手裏吞雲吐霧,也就得了,卻偏要把它當成似乎所向無敵的法寶,結果成了一錢不值的哭喪棒,自己隻落得哭喪著臉,夾起尾巴,溜之乎也。此類庸才,並非江湖特產,政治舞台上又何嚐少見?正是:

手持煙袋醜巴巴。

裝腔作勢有名家。

莫道呂七何其多。

且看大河浪淘沙!

曆史關節仔細看。

六十年代,有人發揮著名曆史學家陳守實教授(梁啟超弟子)的觀點,著文論述明末社會矛盾與清初各項措施,認為清初的重大政治、經濟措施,解決了明末的社會矛盾,使清初的社會得以穩定,生產力得以發展,從而推動了曆史的前進。洪承疇、範文程、馮銓輩,因熟知明朝的症結所在,故各項條陳建議,均能對症下藥,被清王朝采納、實行,因此,他們所起的曆史作用,是正麵的,應當肯定;清朝人坐穩了江山,修國史時,把洪、範等人列人貳臣傳,並不能作為我們今天評價這些人物曆史作用的標準。此文作者,在“文革”中由紅得發紫、活像人醬缸裏爬出來,最後隨著“四人幫”的倒台而被掃進曆史垃圾箱。但是,不因人廢言,我以為此文的根本觀點,今天看來,仍是可取的。令人佩服的是,金庸在本回書中,寫範文程、寧完我等在盛京宮殿上向皇太極出謀獻策,正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示了這一曆史進展的部分麵貌。讀者看本回書時,不可被刀光劍影沉醉,而忽略了這部分內容。需知,這些才是明清之際曆史風雲變幻的一大關節也。正是:

曆史關節仔細看。

刀光劍影隻等閑。

若知身後貳臣傳。

範文程輩早心寒。

開懷大笑能有幾。

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首屆國際武俠小說研討會上,有次一位小姐風風火火地趕到會場,很不以為然地說:“這樣討論太嚴肅了!武俠小說是寫給讀者看的,隻要好看就行。”我小聲問身邊的《明報》記者林翠芬小姐:“這位是誰?”她也小聲地告訴我:“吳靄儀。博士,寫社評的。”久聞吳小姐大名,這次總算“聞名不如見麵。”當是我心裏不很自在:這是學術討論會,包括我在內的學者,當然要嚴肅地把武俠小說放到學術層麵上討論。不料後來在晚宴上,倪匡直言不諱地說:“我看了會議的論文。真嚴肅得讓人吃不消:武俠小說是寫給讀者看了玩的,哪有那麼多的思想性、學術性,不要去拔高!”現在看來,二位的高論,可謂人木三分。金庸、古龍等寫的武俠小說,為什麼曆久不衰?最重要的一點,還不就是因為好看、好玩麼!就這第十回書而言,相當好看、好玩。袁承誌與山東幫、河北幫群盜的鬥智、鬥勇,將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令我多次捧腹大笑。有幾處描寫,顯然采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美侖美奐,精彩之至;而袁承誌的擲人、疊箱、登箱等細節的描寫,儼然在放卡通片,令我童心複萌,幾乎要與青青、阿九一起拍手稱快。看過法國電影《勇士奇遇記》嗎?這回書,稱得上是中國勇士奇遇記,熱鬧、開心、妙極了!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