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任過戶部主事等職、侯官人曹學佺(字能始。1574—1646)在《豫章朱芾斯宗侯逸園雨中宴別屠太初之南海羅敬叔之武昌李林宗之白下孫泰符之劍江歐陽於奇之毗陵予還廣陵》一詩中,寫道:
滿堂遊子歎飄蓬,無數離情細雨中。
飛蓋西園因卜夜,掛帆南浦待分風。
豈知江海經年別,不見關山去路同。
他曰相思非一水,尺書何處寄春鴻。
這將一群好友分手前夕,在花園的斜風細雨中酌別,傾訴衷情,卻更頻添了道不盡的離愁別緒,一瀉無餘。據管窺所見,明朝人寫的園林中宴別友人詩,能像這首詩如此感情真摯,筆墨淋漓,並不多見。
酒文化在明代園林中打下的烙印,確實是很深的。某些園林中的建築物,甚至直接以酒命名。如顧璘(1476—1545)在上元家居無事時,縱遊山水之餘,在屋後築“息園”,園中即“有載酒亭,以待問字者。”(徐複祚:《花當閣叢談》卷5)載酒問字,固然是步前人風流餘韻。此外,想來人在微醺之際、劇談之餘,呈現在朦朧的醉眼中的園林,恍惚迷蒙,大概頗有仿佛置身人間天上、仙山瓊閣之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