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山往事(10)(1 / 1)

據湯山誌, 湯水鎮在湯山東麓,因溫泉而得名,以別於北京湯山之故,或稱之為南湯山。

地處東經一百十九度四分,北緯三十二度二分。西距南京約六十裏,築有馬路,交通便利。

鎮枕山麓,地勢較高,南則平野彌漫,地形低下。北亦平原馬路及小河經行其中。平原以北.山嶺突屼,脈勢連延。

以空山為最高.約四百公尺。向西南而出者,為連山、黃龍山及珠山。向南為尖山,高約二百八十餘公尺,而隱沒於平原之內。東延則成次山、狼山、赤燕山、棘山等,高度約為二百公尺至三百八十餘公尺。甘家山與南山及赤燕山與棘山之間,為湯水鎮至孟塘大路所經過。其餘山穀多不平易,故南北往返須越嶺而過。大窯山及橫空山在空山之北。中有小河,似與諸山隔絕。然以岩層性質考之.應亦正相連貫。祠山以北,崗阜起伏,而高二百餘公尺之獅子、射烏、銅空、東鬥諸山橫障於北,自成一脈。

江寧朝陽門外湯泉鄉湯山地方,有溫泉。當清光緒三十三年,保晉任職上元勸學所時,視察四鄉,經該地,見溫泉潮湧,如湯沸然,與日之箱根溫泉相埒,惜汙穢不治,未能入浴。與劉君伯森談及此事.,劉君並不知南京尚有此天然溫泉,意欣欣然樂之,擬采最新式建築布置園林,點綴風景,以為休養沐浴之所。遂議定以購置山地泉池為初步。複得唐君雲階之讚助,而山地購成旋即組織南湯山興業公司。而滬寧人士之繼起而認股者眾。

民國十六年,奠都金陵,中央當局休浴於此,蔚為名,.媲美華清。而主人不私所有,公之同好。已複奔走紅卍字會慈善事業,頻年前往直魯豫鄂各省賑救災黎,置身度外。

鳳凰熊秉三留題,有“願爾出山去,溫澤普人間”之句,誠慨乎其言之。

有東洋加藤明子說, 南京一地,似屬古時噴火口之遺跡,其地形恰與日之阿蘇山相仿。故度在某時代當係一大湖水地,而於其一方缺口後,湖水即流入揚子江.,遂使其遺跡成為南京平原也。其山之形狀與排列於山腹間之怪石,並綠草成茵景象。足令人宛如在一大庭園之感。予曩曾謂其景色之佳。殆無異於第二天國,而此地則完全與阿蘇相似。故予於乘汽車出遊,途中思及此地。尚有中國所罕見之溫泉,時亦殊不以為異。車出南京郊外,即感路漸狹窄,且複凹凸不平。路旁草舍中所畜之猴,出時嬉於外,山羊亦有橫臥於路側草地上者。予等在出遊途中得充分領略中國此種田舍風光,頗以為快。且認此適與予等在衝繩縣所懷感想完全相同也。

所以,倭寇一靠近南京城,想到的是這一處美景,霸占已是理所當然。

“南湯山溫泉乃屬南京紅卍字會會長陶道開之別莊。陶為濟度眾生,始公開作為飯店。

當車入門內時,適值中國紳士偕美女四五名而入。此飯店係屬洋式建築,庭園雖小,尚極幽雅。各種陳設均采洋式。

其溫泉為無色透明,且複無硫磺臭味之阿爾加利.泉水溫度達攝氏五十度。水極清澈。

當浴後橫臥廊下安樂椅上迎風乘涼時,大有自身殆已羽化而登仙之感。

加藤明子說,嗣著日本浴衣,出遊溪流岸邊,則遇村婦及兒童等,群集身旁,爭相翻視浴衣,頗以其式樣奇異為怪。

他說,而張、萬兩君睹此情形,則揚聲呼好以相戲。

繼而夕陽西下,而於滿空星光中尚有一九歲女童騎.踽踽獨行,於田圃小徑上焉。晚餐畢,集廊下吟詩讀書,或唱歌以為樂。

北村氏因被求作紀念之揮毫,遂為書一紙,其文為“清靈較淨體尤重要”。予亦大書“茲奉神命特至此地建設上天國運動”等語,並署名於其下。惟字殊惡劣.不堪入目。

在寫作俱佳之中國人士前大膽書此,誠可謂班門弄斧。

乃張君竟極口誇讚,亦覺令人慚愧無地。嗣煩瀨浪為舌人作詩,請教於張君,並述社會改良意見.叩詢其讚否。無何.張君提議齊修證功。予立表讚同,且對此中國紳士深表敬意。

在日本方麵若提及律師,則必想其與花柳界頗有緣者。乃張君則在周旋賓客間時,仍不忘敬虔之念,至可佩也。

三十分鍾之證功告畢,即向神作感謝之祈禱而行就寢。

屋主陶君(陶錫三)適因事他適,未獲與晤,殊以為憾。

可謂洋洋灑灑,所以,倭寇中人因此知”陶廬“和陶錫三之名。

而大門外的“陶廬”陽山石碑還在。

正麵“陳群”書“陶廬”二字,背麵“周學昌”書“逸園”二字,有確切紀年。石質為典型的寧鎮山脈石質,也就是明初陽山碑材的石質。

這些都是熊東家往日販賣槍支彈藥時檢查光顧於此,了如指掌。如今見陶錫三舊話重提,知他依依不舍,倒是感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