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地學(24)(3 / 3)

對強激光大氣傳輸特性的研究工作,也從大氣折射、大氣衰減、湍流效應、非線性效應等方麵進行了廣泛的理論和試驗研究。應用自適應光學技術改善大氣傳輸效應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進展,采用橫向剪切幹涉儀作為波前探測器,驅動21單元變形反射鏡,帶寬能達到300HZ,對激光信標光束的大氣湍流效應進行了補償。校正後的尖峰值能量提高到為校正前的3.5倍,分布亦接近衍射極限。

中國新一代飛秒級超短超強激光設備是我國第一台用於超短超強激光研究的精密裝置,專家認為它的研製成功為中國強場激光物理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技術。目前超短超強激光場中的物質及行為研究,是國際上重大前沿研究項目之一。

華裔激光物理學家朱棣文

朱棣文於1948年出生在美國密蘇裏州的聖路易斯,197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8年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任研究員,1987年起在斯坦福大學任教至今。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得主朱棣文最早發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這項成就可使科學家在前人所無法到達的領域內操控物質,同時也是對物理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此,朱棣文從1976年做博士後起整整奮鬥了20年的時間。

然而,朱棣文在得知他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後卻異乎尋常地平靜。他說:“我不希望因這個獎勵而打斷我的時間表,我仍會和往常一樣地去學校上課。”

納米技術概覽

納米材料是指物質的顆粒尺寸小於100nm的超微粉末,它晶界處的原子數比率高達15~50%,納米材料的結構是有序排列還是無序排列還在研究討論。一些科學家認為,納米材料不同於晶態與非晶態,是物質的第三態固體材料,其種類很多,可分為金屬、陶瓷、有機與無機、複合納米材料等。

納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由於納米材料的特殊結構,使之產生四大效應,即小尺寸效應、量子效應(含宏觀量子隧道效應)、表麵效應和界麵效應,從而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物理、化學性能。如Tio2納米材料具有奇特韌性,在180℃經受彎曲不斷裂CaF2納米材料在80~180℃溫度下,塑性提高100%。

納米材料的製造方法比較多,一些製取超細微粉的方法可以用來製納米微粒。但是,高效率低成本獲取優質納米材料的技術,仍然是各國科學家研究的重點。目前,已經報道的工納米馬達驅動細菌細胞。藝方法主要是以下幾種:物理氣相沉積法(PVD)、化學氣相沉積法(CVD)、等離子體法、激光誘導法、真空成型法、惰性氣體凝聚法、機械合金熔合法、共沉澱法、水熱法、水解法、微孔液法、溶膠—凝膠法等等。

納米材料標誌著人們對材料性能的發掘達到了新的高度,這項技術大範圍地改造了傳統材料,又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材料,開辟了廣闊的應用領域。

納米科技

自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發明後,世界上便誕生了一門以0.1~100納米這樣的尺度為研究對象的新學科,這就是納米科技。納米技術通過操縱原子、分子或原子團和分子團使其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物質,製造出具有新功能的機器。

當前,納米科學迅速成長,大體上已包括納米材料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化學、納米生物學、納米機械學等研究領域。

科學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共識是,生物、信息、航天和納米技術將在新世紀的科技發展進程中唱主角。納米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它對信息、生物工程、醫學、光學、材料科學等領域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納米介於宏觀與微觀之間

納米技術是在單個原子、分子層次上對物質的種類、數量和結構形態進行精確的觀測、識別和控製的技術,是在納米尺度內研究物質的特征和相互作用,並利用這些特性製造具有特定功能產品的高新技術。

納米材料是納米科學技術的基礎,正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的關注。現代材料和物理學家所稱的納米材料是指固體顆粒小到納米尺度的超微粒子(也稱為納米粉)和晶粒尺寸小到納米量極的固體和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