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隻有一個
大約在46億年前,宇宙中塵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陽係的其他星球,當時的空氣中不含氧氣,而是含有很多的二氧化碳、氮氣。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斷有宇宙中的塵埃及小的星體撞擊,體積不斷增大。撞擊時能量聚集,溫度不斷上升,最終融化為液體。不久,星體撞擊的次數減少,地球表麵的溫度降低,形成地殼,這就是今天的地表。地球內部的岩漿不斷噴湧,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氣冷卻凝結為水,從而形成海洋。
盡管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但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後的7億年間,由於小行星連續撞擊,特別是39億年前一次非常密集、劇烈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表麵因撞擊產生的熱量而完全熔化,原始生命無法在這種惡劣環境中誕生。所以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生命體的出現距今大約35億年。不過,2009年5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斯蒂芬·莫伊澤西絲和奧列格·阿布拉莫夫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說,早期的地球沒有那麼可怕。研究顯示,小行星撞擊隻可能熔化地球表麵的一部分,有一些微生物當時可能會生活在地球表麵以下數千米處。
阿布拉莫夫在一份聲明中說:“新研究成果把地球生命的起源時間從39億年前的小行星‘後期重撞擊期’向前推進了。生命很有可能早在44億年前就誕生了,這與地球上海洋形成的時間差不多。”
研究人員利用數據模型發現,即使在糟糕的時期,地球表麵熔化的麵積也未曾超過37%,而且溫度達到500℃以上的麵積僅占10%。這一溫度盡管非常高,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仍足以讓一些偏愛高溫的微生物生存。
他們推斷說,在所謂的“後期重撞擊期”,一些在80℃~110℃溫度下生活的微生物在地球表麵以下曾興盛一時。“我們的研究有力地表明,自45億年前可能導致月球誕生的那次撞擊後,就沒有任何事件可以摧毀地球的整個表麵,滅絕延續至今的生物圈。我們的觀點是,小行星撞擊並沒有砍斷地球的生命之樹,隻是為它修剪枝葉而已。”
地球上最初誕生的是細菌及浮遊生物(池塘中生長的水藻的同類)。浮遊生物利用太陽光及地球表麵的二氧化碳繁殖,同時產生氧氣。後來這些氧氣形成了今天地球的空氣,使魚、鳥、爬蟲類、恐龍以及人類等利用氧氣的高級生物得以生存。
盡管按照科學家的最新推斷,地球上的生命體可能已存在達44億年,但地球仍是目前唯一一個存在已知生命體的星球。
雖然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星球,但存在已知生命體的星球卻隻有一個,就是地球,所以我們說,地球隻有一個。
我們隻有一個地球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保護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類。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然而,長期掠奪資源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遇到了大氣汙染、白色汙染、水汙染、空氣汙染、土壤汙染、光汙染等環境汙染;地球也麵臨生態危機。如大氣層臭氧減少,全球氣溫升高,熱帶雨林驟減……地球環境質量的急劇下降成為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的世界性問題。進步帶來的各種發現和發明使人類逐漸強大起來。各種交通工具是腳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範圍;望遠鏡和顯微鏡是眼睛的延伸,使人類能探測更廣闊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的完善是嘴和耳朵的延伸,使遠在千裏之外的人們能相互溝通,地球成了一個地球村。諸如此類的成就不僅代表了科技所達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激光、微波、電視、計算機、網絡、核反應堆,這些東西充滿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它們都影響甚至控製著我們的生活。正是在這種科技飛速進步,人類似乎在大踏步向前的表象下,環境也開始快速惡化,地球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
保護環境不但關係到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關係到各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是一個關係到人類未來的重大問題。目前世界環境狀況正在不斷惡化,而導致這種狀況的正是人類自己。因此,人類有責任保護環境,保護好我們共有的也是唯一的家園——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