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物種正在銳減,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每年10月份的最後一天,紐約動物園的大型草地上都新豎起一排墓碑,每塊石碑都是為滅絕的一種物種而立。據科學家估計,目前平均每天有3個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全世界有9400多種動植物正瀕臨滅絕。人類要對此負責,是人類摧毀了它們的生存環境,甚至它們本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可是人類對熱帶雨林的亂砍濫伐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由此而導致的物種滅絕最為嚴重。非洲的大象和犀牛成為瀕危動物,這除了與它們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有關外,還與人類的大量捕殺密不可分——珍貴的象牙和犀牛角給它們招來了殺身之禍。再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麵生物,在智利南端靠近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裏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遊蕩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省的景象。
保護人類免受有害紫外線照射的臭氧層在不斷變薄,地球南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洞。最新資料表明,南極臭氧洞的麵積已達2000多萬平方千米,大約是歐洲陸地麵積的2倍。科學家已經證明,電冰箱等製冷設備中使用的氟利昂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大氣“溫室作用”增強,我們居住的地球正在變暖。觀測表明,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了0.74℃,我國的氣溫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基本同步,尤以北方增溫最為明顯,從1986年的冬季開始,中國已連續經曆了21個暖冬。人類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甲烷和一氧化碳含量都增加了約15%。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氣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多達230億噸。全球變暖可增加冰川的溶解量,導致海平麵升高,使許多沿海地區和島嶼有可能被淹沒;它還會加劇自然災害,造成瘟疫流行。
地球變暖使人類和動物的棲息地減少,生存受到威脅近年來,各類媒體越來越關注這樣一個氣候學名詞:厄爾尼諾。眾多氣候現象與災難都被歸結到厄爾尼諾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幹旱等等。它幾乎成了災難的代名詞!科學地說,厄爾尼諾是熱帶大氣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產物,原來是指赤道海麵的一種異常增溫,現在其定義為在全球範圍內,海氣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氣候異常。這也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後果。
有資料顯示,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多萬的幅度增長,世界人口已達60億。全球已有30%的土地因人類的活動遭致退化,每年流失土壤240億噸。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達1000多萬噸,重金屬幾百萬噸,還有數不清的生活垃圾。水中病菌和汙染物每年造成約2500萬人死亡。一份由加拿大兩所大學2007年10月合作發表的報告稱,環境汙染每年大約造成2.5萬名加拿大民眾死亡,帶來2.4萬個新的癌症病例,以及2500個體重不足的新生兒。相比之下,環境問題不算嚴重的加拿大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況可想而知。環境汙染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水汙染、食物殘留農藥、土壤含鉛量超標等,都可能改變兒童脆弱的生理組織。生活在世界最貧窮地區的兒童,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活不過5歲。至於男人和女人生育能力下降、人類生理機能退化的事例,更是屢見不鮮。人類與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