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普通民眾:書寫(1)(1 / 3)

自己的環保故事當全球環保呼聲愈發高漲時,我們每個人也意識到了自己是環境保護的責任人,搞好了環保,我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要誤以為環保僅是政府和環保組織的事情,政府作為一個管理者,主要起裁判的作用,而我們大家就是一個個運動員,才是主角;不要誤以為環保對你個人不重要,或者說你可以置身事外,其實我們作為現代社會整體之一分子,沒有一個世外桃源可以供你一個人與世隔絕般生活;不要誤以為你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不足以推動環保、改變現狀。如果人人參與,眾誌也能成城,每個家庭每月節約一度電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大家都行動起來的話,全國幾億家庭,一個月就可以節省幾億度電,相當於幾個發電廠?不要誤以為自己錢多就可以不講環保了,誠然,財富是你自己的,而環境資源卻是大家的,你正占用消耗著屬於大家的有限的公共資源。

環保領域沒有什麼救世主,最好的辦法是靠我們大家自救。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環保人,每個人都可能書寫自己的環保故事。

以下選編了一些普通人的環保故事,他們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學生,有的是小企業家或普通職員,但他們都關心著環境的安危,積極參與環保事業,通過堅持和努力,最終寫下一段屬於普通人的環保傳奇。

1.“當代愚公”——李雙良

李雙良,生於192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解原鄉北趙村人。1983年,在即將退休之際,李雙良不要國家投資一分錢,承包治理了一座在太原鋼鐵公司(以下簡稱太鋼)堆積了半個世紀、占地約2平方千米、最高處達23米、體積約1000萬立方米的大渣山,為治理環境造福子孫後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

李雙良的銅像

太鋼是以生產特殊鋼為主的聯合企業。它始建於1934年,是我國重點鋼鐵企業之一。然而,太鋼排出的廢渣到了20世紀7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渣山,並以每年50噸的速度增長著。80年代初,渣山擴展到2平方千米,平均高13米,最高處達23米。在不少部位,火車頭拉不動渣車,3節的運渣車要用一個車頭牽引,一個車頭推擁。在它的周圍,緊連著工廠及居民區,再倒下去就要侵吞四鄰了。每天倒渣的時候,都要濺起滾滾的煙塵;尤其到冬季,西北風一刮,裹著有毒物質的渣粉灰塵遮天蔽日,陰沉沉地籠罩著太原。最令人擔憂的是:要生產,就要排渣,愈是高效率的生產,愈要大量地排渣;渣排不出去,就難以生產,作為全國重點鋼鐵企業之一的太鋼就有因無處排渣而癱瘓的危險!太鋼的領導更是心急如焚。

在改革開放初期,太鋼年產量已突破百萬噸,渣山急劇增長,時間和資金兩大難題讓太鋼治理渣山無從下手,甚至連專家、學者都感到頭痛。

1983年春節,即將退休的李雙良找到太鋼總調度李洪保提出了他承包渣山的方案,方案闡明了“以渣養渣,以渣治渣,綜合利用”的方法,並提出了不要國家一分錢投資,7年搬走渣山的設想。這年,李雙良已經61歲了。其實在他決定承包治理渣山之前,就和兒子帶著皮尺到渣山測量,結果令人驚訝:渣山體積約1000萬立方米,重約1200萬噸。如果每天用4台解放牌卡車運輸,單程10千米,每天運4趟,要13年才能運完。但結果也令人興奮:每10噸鋼渣中約含廢鋼鐵500多千克,還有大量廢電極、廢鎂磚、廢有色金屬等可利用物資。整個渣山的有用物資,價值估計在4000萬元人民幣以上。李雙良的腦袋裏逐步形成了一個戰鬥方案:以渣治渣,以渣養渣。

1983年4月20日,李雙良的治渣方案得到了太鋼領導的肯定和支持,並與太鋼簽訂了治理渣山的承包合同,李雙良全麵負責整個治渣工作。

1983年5月1日,勞動節這天,李雙良帶著600多號人,數百輛車和拖拉機開上了渣山。運出的鋼渣被倒在太原東山大槐溝裏。可是大槐溝很快就填滿了,沒有填埋廢渣的地方了。李雙良便騎著自行車四處尋找廢渣的回填坑。他找到蓋房的、修路的就對人家說,廢渣當回填料結實、耐壓,不怕腐蝕,我們可以免費提供廢鋼渣。就這樣,他為治理渣山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操勞著。

李雙良開挖渣山進入了篩選、分類和開發利用的階段。可是由於機械設備的落後和缺乏,嚴重拖延了工程的進度。篩選鋼渣和提高效率是個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讓李雙良每天都在琢磨著。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大堆廢鋼鐵和工友商量做幾隻能裝60噸廢渣的大漏鬥,他和大夥沒日沒夜地幹了30多天,4個大漏鬥終於做成了,總共隻花了700元人民幣。從那以後,用漏鬥裝車的效率比以前高出9倍,一年光裝車費就節省了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