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法慶(前排左)在接受記者采訪
於是,陳法慶向有關部門遞交《一級水源如此保護》的情況反映書並請求整治,但沒有一個部門明確答複。2003年12月12日,由於東苕溪汙染問題,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環保局被陳法慶推上被告席。他希望和上次一樣,達到引起各方重視改善汙染的目的。這次訴訟請求法院4天後就予駁回,法院裁定:由於汙染和原告沒有直接利害關係,所以陳法慶不具備原告資格,不予受理。他通過對環保等相關法律鑽研發現,現行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甚至相互矛盾。而在發達國家,法院對公民個人提起的環保類公益訴訟是立案審理的,於是他就動了向國家立法機關提出環保立法建議的念頭。很快,陳法慶寫了份《環境汙染法律無奈——關於請求對公益訴訟等立法立案審理的建議》的報告材料,建議國家修改《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對公益訴訟進行立案審理。陳法慶和他的建議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梁從誡的關注。在2005年“兩會”的時候,梁從誡提交了一份《盡快建立健全環保公益訴訟製度》的提案。梁從誡稱,這份提案是受到浙江農民陳法慶的啟發。
打官司贏不了,陳法慶就想著,讓人們提高環保意識是最重要的,2004年5月6日,陳法慶在家裏看電視時,一個有趣的動畫片廣告激起了他的靈感:嚐試一下做環保公益廣告?第二天,他忙帶上2萬元人民幣趕到杭州電視台,電視台表示可免費播公益廣告,但他認為如果免費有人會認為他在出風頭,對社會震撼力不大,一定要掏錢!陳法慶的環保公益廣告片播出後,在杭州引起強烈反響,許多市民支持他的行動。廣告的畫麵非常形象:鳥語花香的青山綠水在一場大火中灰飛煙滅,最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畫麵定格為一行大字:“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落款是“農民陳法慶公益傳播”。為擴大廣告受眾範圍與影響,陳法慶決意把廣告放到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前後播出。
2004年5月23日,他帶了5萬元人民幣坐火車到北京,找到了中央電視台廣告部。廣告部說最少20萬元人民幣,央視的一個編導對他這種創意肯定一番後,最終委婉地拒絕了他。回到旅館,陳法慶異常失落。他下定決心,既然到了北京,做不成廣告絕不回杭州!他又找到《人民日報》廣告部主任辦公室,他自我介紹表明目的後,《人民日報》決定接下這個單子,廣告部負責設計的美編問他有什麼具體要求,陳法慶說隻有一個,廣告畫麵要體現環保意識,旨在督促政府部門重視環保。原來開價7萬元人民幣的廣告最後打了6折成交。《人民日報》創刊50多年來,公民個人去做環保公益廣告的,陳法慶是第一個。2004年5月28日,“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的公益廣告在《人民日報》第十一版刊出。
2005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那天,陳法慶又拿出5萬多元人民幣,開通個人環保網站“農民陳法慶環保網”,網站的宗旨是“接受全國各地對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投訴並在網上公布,反饋給政府有關部門予以查處、視情媒體曝光”。
2006年4月,陳法慶喜獲國內首個民間環保獎——阿拉善SEE生態獎特別獎。
結束語美好明天——我們共同的期待人類的發展在最近幾個世紀呈現加速度遞增的趨勢:在20世紀,核武器的發明使人類第一次具備了毀滅自己家園——地球的能力;人口的劇增和工業的飛速發展,使得20世紀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產生環境問題的世紀;也就是在這個世紀,人類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開始反作用於自己,人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登到了峰頂,才發現前方的道路是——順其自然。目前,全球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是什麼呢?現在,世界環境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南部不發達國家,尤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為了經濟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惜以環境為代價,而地球的生命器官可以說基本在這些國家。例如,亞馬遜雨林、東南亞、中非熱帶雨林是全球之肺,地球1/2的氧氣和2/3的物種資源來自這三個地方。而現在它們正以每年10餘萬平方千米的速度遭到破壞。雨林的減少會使二氧化碳增多,導致的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進而使極地冰川消融、大氣環流異常,這會使海平麵升高而很多地區缺水,使得土地荒漠化更加嚴重,而激增的人口又需要新的耕地,這就得毀林開荒,於是,人類陷入了一個環境怪圈。自己要發展,又要給子孫後代留條出路,這種情況使得可持續發展(既能保證當代人的發展又不破壞後代人發展的能力)必然成為新世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