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普通民眾:書寫(3)(1 / 3)

為了搞好環保科普,李皓注重和媒體合作1996年4月,李皓毅然辭職,告別了免疫生物學實驗室,作為一名環保誌願者走向了社會。她決定從孩子們的環保教育做起,把全中國的孩子都組織起來成立“手拉手地球村”,聽她講環保課,因為她確信,會有無數的孩子和她一起宣傳環保。《中國少年報》開辟了《手拉手地球村》欄目,聘請李皓當“地球博士”,寫文章向孩子們介紹環保知識。李皓的文章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從中知道地球媽媽生病了,作為地球媽媽的孩子,有責任為保護地球媽媽做點事。

欄目創辦5個月後,“手拉手地球村”這個富有兒童情趣的名字,成為了中國少年兒童環保組織的名稱。

1997年,李皓在國際環境影視公益機構TVE中國項目作項目協調員,負責組織翻譯從國外陸續引進的200多部環境教育影視片,然後免費提供給電視台、政府部門和學校。

1998年4月,李皓成立北京市有用垃圾回收中心。2000年,被聘為國家環保總局環境使者。2001年建立北京地球縱觀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為北京市250個居住小區、大廈和工業區的幹部代表進行了有關垃圾科學分類管理的知識培訓。實行垃圾科學分類工作被列為市政府為市民辦的重要實事之一。

李皓現在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向公眾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她說,做這樣的環保科普必須自己要做很多調查研究,要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利用她以前從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免疫生物學研究奠定的知識基礎與科研習慣,李皓把環境科普做得很有特色。她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態度來向公眾傳播環保常識,給北京政府部門和大眾媒體寫文章,寫建議。她希望用科學而簡單的方法來幫助北京解決現存的多種環境問題。

6.民間環保“執法”者——陳法慶

陳法慶,1967年出生,原籍是浙江浦江縣杭坪鎮程家村。陳法慶關心環保公益事業,因環保問題屢次將當地政府告上法庭,他為了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自費在電視和報紙上做環保公益廣告,並首次以一個農民的名義向國家有關部門遞交《環保公益訴訟立法建議書》,成為一名不是執法者的民間“執法”者。

陳法慶出生在浙江省浦江縣程家村一個農民家庭,他14歲輟學後,就做起家禽養殖和船舶運輸生意,後來又生產礦山機械配件,日子過得還算富裕。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仁和鎮2.5平方千米範圍內,陳法慶所在的杭州市餘杭區仁和鎮有大小石礦11家,礦點密集度和年開采量居浙江省第一。但石礦開采生產方式很原始,由於各礦生產車間或露天,或半敞開式,開山炸石所產生的噪音震耳欲聾,排放和工程車運輸產生的粉塵遮天蔽日。仁和一帶的人們在這噪聲不斷的惡劣環境中生活了20餘年,鎮上有100多個工人得了硒肺病。

從1999年開始,陳法慶就向餘杭區當地環保部門反映舉報但效果甚微,汙染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他決定打官司,為搜集證據,花了8000元人民幣買了部攝像機,在石礦企業周圍連續拍了5天,拍攝了仁和鎮7家石礦企業製造粉塵、噪音的現場情況。2002年6月,陳法慶將餘杭區環保局告上法庭,最終陳法慶輸了這樁公益官司,但這個官司經媒體廣泛報道後轟動一時。再後來,餘杭區環保局和仁和鎮政府聯合成立粉塵、噪聲綜合整治工作組,一舉減少了80%的粉塵和噪聲,使礦群附近近2萬人呼吸上清潔空氣。並且餘杭區政府最終關停了一些汙染嚴重的石礦企業。政府部門也決定仁和鎮的礦山到2013年全麵停止開采。

粉塵汙染剛去不遠,陳法慶又發現流經村邊的東苕溪,因船舶運輸建築石料而造成溪水嚴重汙染。東苕溪是杭州市區和餘杭區主要生活水源地,建有兩個水廠取水口,流過餘杭的東苕溪是跨杭州、湖州兩市的一條重要河流,也是杭州市的飲用水源,承擔著130萬居民生活飲用水。由於溪邊采礦企業的汙染、東苕溪航道裏運輸船舶的汙染、溪邊農民生活生產汙水汙染等,使這個一級水源保護區的生活飲用水和地表水的汙染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