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史 一(2 / 3)

王奮武當掌櫃時在妻子李氏和嗣子王連的協助下如虎添翼,從而使家業又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比如,新開了一家車馬店兼鬥鋪,新蓋了幾間土木結構房屋。此時王家已是人畜興旺,生意興隆,糧滿倉,生活富裕,家族勢力和家庭實力在不斷壯大“對著門縫吹號,名(鳴)聲在外”了。在當地已經名副其實成為富裕戶之一。

王奮武因患肚子痛病而去世,之後,嗣子王連自而然而就成為家中掌櫃,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擔,成家中頂梁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年輕有為的他與父輩不一樣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加上做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多年務農經商積累下來的實踐經驗,審事度時和多智多謀的頭腦,以及性格直爽辦事利落個性和身體魁梧紳士風度翩翩氣質。之所以有了這些良好的條件,再加上他勤奮好學,勇於接受新生事物,而且腦勤、腿勤、手勤,所以然這樣以來更使得他在繼承父業管理好家業上得心應手。

在管家理財上他更勝父輩一籌。在他的精心主管經營下,王氏家業發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達到了一個高峰時期。無論是在農業方麵,商業方麵,家庭生活方麵,還是在家族實力、勢力和威望方麵,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和壯大。這個時期又新修建起來了一個中藥鋪,一座榨油坊。這時候的王氏家族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更加的人丁興旺,事業發達;有錢有勢,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幸福美滿的陣勢。在當地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之家,令世人敬仰羨慕不已。

實踐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忘記自己祖先的後代是沒有前途的;一個因循守舊,不奮發圖強的後代是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依賴過去家族名望的後代一定是沒有前途的。窮則思變,勝則不傲,隻要肯登攀,會更上一層樓,勝利一定屬於自己。我想,如果說讓我的後輩們了解了本家族形成發展進程的曆史,無疑定會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增強他們對社會、對家族、對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會繼承和發揚老祖宗在為國、為民、為家發展、生存而孜孜不倦那種頑強拚搏精神的,以至於會激發後輩們再接再厲為國、為民、為家增光添彩信心的。

清朝光緒22年,即公元十九世紀1896年,從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莊遷居甘肅省定西地區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三房頭的長子王雲海這一支係到2015年的今天,已有120年的曆史。歲月更替,繁衍生息,截止21世紀2015年3月20日,己有6代,63人,男40人,女23人,析21戶。

現今(2015年)尚存者總人口69人(包括娶來的媳婦,出嫁的姑娘和未出嫁的姑娘)男33人,女36人。這其中,大房頭王連一支係23人,男13人,女10人;二房頭王傑一支係16人,男9人,女7人;三房頭王英一支係16人,男8人,女8人;四房頭王智一支係14人,男3人,女11人。

現今(2015年)不包括嫁出去的姑娘,男性在韋營鄉武家窯村以外落了戶籍的共有6戶,這其中非農業戶籍5戶,農業戶籍1戶。這6戶總人口20人。他們分別定居在甘肅省蘭州市(含榆中縣)3戶;民樂縣民聯鄉1戶(農村戶口);陝西省西安市1戶;河北省邯鄲市1戶。還有目前男性在外打工暫住城市的有5戶,人口13人。

家族人的學曆、職稱和職務:大專以上13人,會計師1人,工程師2人,高中級教師2人,處、科級領導4人,公務員6人。當過兵的5人。

二武家窯王氏宗族祖籍

覓尋王氏祖先足跡,梳理清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白馬山灣王氏後裔分布脈絡,這是我多年夙願,也是族人所期盼的。20世紀70年代初我就開始著手收集這方麵資料。其方法,最早是去找村莊裏健在和知情的那些老者們,與他們同炕而眠,同桌而食,共話家常,從而從中了解了大量口碑資料。後來就用書信的方式與各地同宗、同族、同胞們取得聯係進行詢問。再後來就是四處搜集地方資料及先人遺跡,來翻閱來核實,就這樣從中去獲得了有關史料。總而言之,我是一定力求做到對資料考證準確無誤。

在整個的過程中才發現,這其實不是件我原來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容易做的一件事情,的確深深感到就好象是一項非常艱難、複雜、麻煩而又責任重大的工程。

當然不管怎麼樣,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那我就一定要做下去,尤其這是在編纂自己祖先足跡,哪怕就是再苦再累不但要做下去,而且必須做到使它應有的真實性、可靠性、實用性,並且還一定要經得起曆史的考驗。

那麼,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白馬山灣王氏家族祖先的祖籍究竟在何處?是不是就是我在《百家姓辭典》中查看到的,所記載的全國有名望的21處王姓中甘肅省天水地區這一處的血親後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