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波
根據國務院《關於1970年退伍軍人安置工作意見》的文件精神,甘肅省榆中縣1970年150多名退伍軍人的工作全部被安置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山丹軍馬局所屬軍馬二場。
150多名老兵於1970年3月14日上午起程離開榆中縣城,15日下午4時30分到達了甘肅省山丹縣火車站。剛一下火車,就在不遠的地方看見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山丹軍馬二場汽車隊”的吉爾130型(蘇式)大貨車,已經排成龍一樣長條早早在那裏等候我們的到來。
大家很有秩序的分別上了吉爾130型大貨車,在那高低不平,坑坑窪窪沙石公路上顛簸了大約兩個多小時,下午6點多到達有大門沒有圍牆,有房屋沒有樹木,也沒有任何標誌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山丹軍馬二場首腦機關——場部。
歡迎的隊伍一字行長長列成兩行,站在半尺多厚的積雪中敲鑼打鼓,放鞭炮,興高采烈在迎接我們的到來。他(她)們每個人頭上都戴著羊羔皮製作的披肩大風帽,大風帽下麵隻露出那樣一小條兒臉麵,卻被那高原紫外線肆無忌憚刺紮的黑紅黑紅。再看到他們那一條笑容燦爛的臉上張開地那一張嘴,露出來的兩排特別潔白的牙齒閃閃發光,而且顯得非常耀眼。不論男女穿戴基本上全是一個樣子:老綿羊皮製作的大翻領掃地大皮襖,有長也有短,腳上蹬一雙沉重的長筒氈靴,整個人看上去一個個那樣的臃腫瑟縮著身肢,尤其讓人好笑的是走起路來好似南極洲的企鵝一般模樣。
初來乍到,首先映入眼簾中的除了歡迎我們的那樣子著裝的隊伍外,另外再沒看到一個行走的人。其次看到的就是周圍七零八落的幾十排平頂磚瓦房,方圓左右還沒有發現一棵樹木,眼前整個大地是一片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冰天雪地。
歡迎的鑼鼓聲、鞭炮聲和那寒風吼叫聲加雜在一起,還有那滿天飛舞的雪花直往我們的脖子裏鑽。此時此刻我們那一顆年輕活力的心,一下子好似霜打過的花朵枯萎了許多,心裏感覺特別不是滋味兒。這裏天氣讓這些五官端正,相貌堂堂,臉龐稚嫩,身材苗條,身上穿著很單薄的150多名老兵新工人一個個冷的夠戧,一個個凍得臉色鐵青瑟瑟發抖,不時把手放在嘴邊嗬氣,同時可以聽到不斷地發出長籲短歎聲和噓寒聲。
這眼前的一切與自己想象相去甚遠,的的確確讓人唏噓讓人心寒,這與我們在榆中縣看了的那部反映山丹軍馬場的《紀錄片》中的情形大相徑庭,截然是兩個世界。此刻一陣陣情緒的烈發衝上了心頭,“來到這裏不要說幹工作,就是不幹工作也未必能適應這裏的惡劣氣候和環境。何況我們來這裏不是參觀訪問、體驗生活、觀光旅遊,而是要在這裏長年累月一輩子工作下去的!”
這樣的環境條件,對我們所有戰友們來說,好象走到了一個十字關口,向前還是向後,向左還是向右是個嚴峻考驗,這可以說是決定每一個人前途的關鍵時刻。
當然,就對我來說我是有備而來的,不但有準備,而且準備的還比較充分也可以說很紮實,所謂紮實就是說既有思想上的準備,也有物質上的準備。就拿在物質上準備具體的來說,不僅帶著厚厚的軍用棉衣棉褲,還帶上了嶽父給我的一件寧夏羔子皮大衣,這些東西現在都派上了用場。在思想上來說,早已做好了吃苦耐勞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準備。不過,畢竟這裏的現實情況對我的思想同樣也還是有很大的打擊和刺傷。
初來乍到山丹軍馬場這個地方,對我第一感覺,或者說給我種下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除了寒冷還是寒冷,可以說目前再還沒有什麼吸引我的。此時此刻的心裏麵真的就好像是冬天裏喝了一杯涼水,涼透了心。不過天天的中晚餐中都有那麼很多很多的牛羊肉,真的多得驚人,說實話我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一次性的吃到這麼多的牛羊肉,就是在部隊裏那幾年雖然夥食那麼的好,也沒有過一次性的吃到這麼多的牛羊肉。而且牛羊肉好肥呀,吃的嘴角裏流油,味道特別的鮮美,我們一個個都吃得那樣津津有味,非常的香甜可口。這可是我第一次吃到真正的犛牛肉。
晚飯之後,我們分頭就開始去到老職工們食宿處進行“私訪”活動。其實的目就是想通過“私訪”了解這裏的真實情況。“私訪”的結果表明:在這裏工作了幾十年的老職工,他們一個月的全部工資也就是30元左右,不到40元,而新工人更可憐,一個月也隻有20多元工資(據後來1996年7月山丹軍馬二場《文集》編輯委員會出版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書中統計:山丹軍馬二場1970年職工總數1432人,職工工資總額4501萬元,職工年人均收入314.90元,職工月人均工資26.25元)。我們並了解到軍馬二場的主要工作就是放馬、放牛、放羊和種莊稼,做其他有技術性或機械性技術工作的很少。也就說我們中的有90%的人要去放牧,去種莊稼的也比較少,去做有技術工作的那就更少了。據老職工講,放牧工作的生活環境特別的惡劣,條件非常的艱苦,基本上和古老的那種遊牧民生活方式沒什麼兩樣,沒有多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