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二 牧馬人(2 / 3)

每當在晴朗的夜晚放牧時,我總是懷著無限神奇和美好的遐思遙望夜空,看那滿天銀豆似的繁星。星鬥顯得分外歡喜,高高興興地伴隨月亮來到寂靜的夜空。它們不停地眨著那美麗的眼睛,像一群頑皮可愛的孩子簇擁在月亮媽媽身邊。仰望滿天閃爍的星星,使我眼花繚亂,我仔細辨認著一個個星座,那是北鬥星,大熊星,那是仙後座,那是牛郎織女星。我常想,這一顆顆小星星雖然光亮有限,卻毫無保留地將光亮獻給夜空,將夜空點綴得這般美麗。假若我們像星星那樣把一切全部奉獻給軍馬場的事業,那麼,軍馬場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的美好。我又想,我們這些現在留下來的退伍軍人,不也就是一個大星座嗎?隻要我們每一個同誌都像星星那樣無私,那樣閃光,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一定會在很短的時間裏消除我們剛來時給馬場種下的那種不好影響,而會在他們心目中重新樹立起對我們好影響來。

從心底裏非常感激我的班長,因為他對我無微不至地關懷。從他身上我不僅學到了育馬的技術,更多地學到了如何的做人。我也非常敬佩他,他不僅吃苦耐勞,而且有豐富經驗,他是我心目中做人和幹工作的偶像。在不經意間他的言行舉動帶給我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向前。我心中暗暗的為我慶幸,在部隊時遇到了一位德才兼備的好班長,而今天到地方同樣又遇到了一位雖然鬥大的字不識一筐,可是老實厚道,工作踏實,經驗豐富,思想作風非常好的好班長,我真的太幸運了!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客觀上我有好班長為我指導外,在主觀上要靠我不怕苦、不怕髒、不怕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靠對工作執著、專注和聰明智慧;特別是要以改變我的貧窮,讓我和我的後代能過上城裏人幸福美滿生活的這種精神,以我的畢生使命為動力,去努力工作,去刻苦學習政治、學習業務,好好做一名有高水平專業技能,有高素質高道德品行,出色的“牧馬人”。因為我是農家子弟,農民的兒子,所以吃苦受累對我來說都無所謂,算不了什麼。

我平時經常把我們幾個人住的宿舍兼工作窒收拾的明窗淨幾;把大家用的各種工作生活用具都收拾擺放的整整齊齊,井然有序;把工作場地打掃得幹幹淨淨。在我的規置擺設下,使條件太簡陋的小屋子裏的一切東西,不再像以前那樣的亂七八糟,雜亂無章,一下子改變了班裏原來那種邋遢窩囊黑暗現狀。這一行動受到了班裏同誌和班長的讚揚,同時也受到了隊領導和來我們班轉遊同誌們的好評。

我一定要把這古老的山丹軍馬場兩千多年來代代官兵、代代軍工用汗水,甚至用生命換來的寶貴養馬經“五勤五要”和“四季”放牧管理的經驗學到手。這五勤即:腦勤、嘴勤、眼勤、腿勤、耳勤。這五要即:放牧要開、吃草要飽、飲水要足、運動要夠、補飼要細。這四季即:春季,牧場選擇草質好、水源近、積雪少、避風處、防跑青;夏季,防采食、早晚抓好膘、防蹄病、防雷雨驚群;秋季,增體膘、防流產;冬季,保膘保胎、夜牧防久站久臥、趕路慢、防暴風雪。

在放牧期間每當馬群吃飽草打站時,我就會在這孤獨和寂寞中找回我自己,辦法那就是讀書。通過讀軍馬場的發展史料,和我當年的經曆以及後來看到的資料,讓我了解了曆史悠久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山丹軍馬場的曆史和現在的滄桑巨變。

千裏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縣南境,在祁連山和焉支山之間環抱著一片坦暢廣袤,牧草豐美的大草原,遙遙望去猶如嵌鑲在大地上一顆璀燦晶瑩的綠寶石。這就是名垂史冊的大馬營草原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山丹軍馬場。大馬營草原地處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盆地,東接永昌、肅南,西望民樂,南屏祁連,北依焉支,與甘肅、青海兩省6縣毗鄰。

從“牧師苑”到軍馬場。大馬營草原曆史悠久,但多因戰亂而時興時廢。《王涼誌?沿革》載:“漢陽大草灘即指古之大馬營草灘,東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樂永固堡,南屏祁連,而大馬營草灘正處祁連、胭脂(今大黃山)兩山間”。境內扁都口、平羌口、白石崖等要隘,控扼甘青兩省交通。曆代朝政多在此設立皇家馬場,修築城堡,設置墩標烽燧,屯兵戍邊,牧養軍馬。據《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載: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漢陽(大馬營)大草灘,直達祁連山西端。擊敗盤踞在焉支山、大馬營草原的匈奴各部,敗退的匈奴族淒然回首,發出千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即在漢陽大草灘(今山丹軍馬場)開始大量屯兵養馬,這時中國官方設營,養馬的開始。從此河西走廊就成了曆代皇家養馬的基地之一,曆代繁衍戰馬之重地。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劉徹“夢駿馬生渥窪水中”,大臣作天馬歌獻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設苑馬寺負責馬政,在大馬營草原設置牧師苑。大馬營草原因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中部,且這裏有天然大草場和豐盛的水源,曆朝王師大軍從這裏不斷得到軍馬補充。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5年(公元439年)結束了河西“五涼紛爭”,消滅了北燕、北涼、西涼政權,統一了北方。此時,擴充後的大馬營草原,十數年養馬高達200萬匹,駱駝100萬峰,牛羊無數。隋煬帝大業5年(609年),煬帝楊廣西巡張掖、禦駕焉支山,會見突厥及西域27國王公使者,親臨大馬營草灘,並領昭下令在大馬營草灘設牧監,牧養官馬。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張景順主持牧馬事業24年,創造了一套很好的管理辦法。在唐代養馬極盛時期已逾7萬匹以上。元朝世祖至元8年(1271年),在宋朝、西夏統治期間廢棄了200多年的大馬營草原上重新設置了皇家馬場,派千戶一名鎮守負責。明弘治17年(1504年),重整重建大馬營草原馬場公署、住房、倉庫及馬廄。是時,草場麵積1337萬多畝,養馬4萬餘匹。清嘉慶6年(1801年),大馬營草灘孳生馬1.8萬匹。清道光18年(1838年)已達2萬匹。至晚清時,時局動蕩,馬政衰微,大馬營草原隻有馬數百匹。中華民國8年(1919)10月,陸軍部委任虞奎武為大馬營馬場場長,歸陸軍部軍牧司管轄。後因戰事頻繁,馬場幾經沉浮,於民國18年(1929年)論為軍閥馬步青、馬步芳兄弟的私人牧場。直至民國29年(1940年)才複歸國民黨中央政府經營。幾經周折,組建為山丹軍牧場。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三軍一部遵照毛主席主席“要完整無缺地將大馬營軍馬場接管下來”的電令,正式解放接管山丹軍牧場。時有官兵605人,養馬9763匹,牛59頭,羊2305隻。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來,一直到2001年9月10日,山丹軍馬場建製經曆了七次大的變更。

1950年至1957年2月為山丹軍牧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管轄。

1957年3月至1961年5月為國營山丹牧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部管轄。

1961年6月至1966年9月恢複為山丹軍馬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管轄。

1966年10月至1975年12月為總後勤部青藏、西安辦事處軍馬局管轄。

1976年1月改為蘭州軍區軍馬總場。蘭州軍區管轄。

1986年12月至2001年9月9日改為蘭州軍區後勤部馬場管理局。

2001年9月10日改為甘肅中牧山丹馬場。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

軍馬場下轄軍馬一場、二場、三場、四場和機械廠、複合肥廠以及農牧研究所、中學、職工醫院、電廠等單位。全場總麵積2192.54平方公裏(含329萬畝),其中耕地占40萬畝。場區總人口近2萬人,有漢、回、蒙古、藏、滿、苗、壯、土、保安、佘、土家共11個民族。全場職工近9000人。場境內祁連山分水嶺最高海拔4933米,最低點九條裏墩海拔2420米,屬高原高寒區。如今的大馬營草原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方便旅遊。總場1966年遷駐大馬營城堡南1公裏處王家莊。一場駐九碗泉,二場駐劉家老莊,三場駐甘泉子,四場駐頭壩河,機械廠駐王家莊。原來隻有一條大馬營通往山丹縣城的土路,現場區有通往一、二、三、四場的公路幹線3條,總長112公裏。常年有通往山丹、張掖、民樂、永昌、武威等地的班車。總場距山丹縣城53公裏,民樂縣城83公裏,永昌縣城93公裏,距甘肅省會蘭州市420公裏,青海省會西寧市270公裏,均有公路相通。美麗神奇的大馬營草原,宛如一朵馥鬱芬芳的奇卉異葩,香溢四海,馳名中外,已成為絲路古道上的旅遊勝地;大馬營草原上的山丹軍馬場已成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大馬場。大馬營草原自漢武帝設置“牧師苑”到今天的軍馬場,曆盡滄桑已有2100多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