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我的家庭模式
據我所了解,無論國外還是我國大江南北,恐怕在家庭模式上都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有著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模式或者說不同的類型。其實不外乎也就是嚴肅型、活潑型、緊閉型和開放型這麼幾種吧。
在1991年,我們全家可支配的月收入比上年度的1990年有所增加,分別兒子是80元,妻子是78元,我是240元,合計起來近400元。那麼我為什麼要在談家庭模式之前先說說“錢”的事兒呢?這也是因為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家庭,經濟是基礎,錢起著統帥的作用嘛。
錢,雖說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當然了,應當說比錢更重要的那肯定是親情了。親情就是說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即更使麵對極普通的飯菜,隻要一家人和和氣氣,高高興興,熱熱乎乎,從從容容,自自然然。妻子臉上有甜美的表情,孩子臉上有不時綻放出的一朵朵天真爛漫的笑靨就好。一個家庭若能享受上這樣燦爛的時光,那種滿足、那種超脫、那種快意、那種感覺真的會熨貼每一個人心窩。
我感覺到我現在的家庭日子過得就是這樣的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幸福美滿。
我的家庭模式,我覺得是屬於那樣一種嚴肅、活潑混合型的家庭模式。不過就這種模式也不是說固定不變的,也是隨著我在家與我不在家變化而變化著,就是說隻要我在家裏的時候,那我這個家庭就是嚴肅型的,而我一旦去上了班不在家的時候,那麼我這個家庭就是變成了活潑型的。“你不在家時我們娘兒仨,又說又笑氣氛活躍。”這就是我兒子王秉承早在1989年給我寫的紙條中對我說過的一句話。
形成這樣家庭模式追其原因,完全在我一個人身上,因為我性格中冷臉子的一麵和熱情洋溢的一麵在不同場合下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說我在家裏虎氣十足,是冷淡的臉色,是不溫和的臉色,而我在外麵卻是猴氣盛行,喜笑言開,滿麵笑容。我就是這樣一個內外有別性格的人。
具體的來說,我在家裏的時候是屬於內相型格性,表現的很嚴肅,也很有脾氣。每當回家一進到自家的門,那我的麵部表情一下子就變成了陰天,沉默不語,擺出一本正經相,用一副家長的架子來發號施令,一是一,二是二,從不含糊其詞。而一旦邁出家門,卻一下子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滿麵春風,談笑風生,妙語如珠,平易近人,無論對人對事都比較溫和也隨和,而且遇事很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一句話在外我表現出的就是一個外相型性格的人。
就是因為由我的自重這種家長作風,妨礙了我與家人有些方麵的溝通。所以說造成我這樣家庭模式的主要原因全在我一個人身上。
隨著兩個孩子的逐漸長大,我也意識到了我這樣一直嚴肅的家長作風是不太好,也不可取,這不僅僅令妻子和孩子們生畏,更重要的是得不到與家人麵對麵的思想交流。他們有心事不敢給我說,對此情況其實我已經意識到了,在我的內心深處經常想著要改一改我這種不好的毛病,可就是改不了。真的我也恨我自己,難道說我就是“江山能移,秉性難改”的這樣一個人嗎?
“兒不教不成人,樹不培植不成林。”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對兩個孩子自小就一直要求嚴格,所以使得他(她)們倆養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無論在他們小小的時候,還是在上學期間,以至於步入社會之後,他(她)們的表現一直都受到了人們的好評和社會對他(她)們的肯定。這也許就是我從嚴教育的結果。我對他(她)們的批評教育,目光中包含著深情;嚴格的態度中薀藏著期望。也許這種批評教育的方式可能是我受到了古人教育子女“給孩子隻能給好心腸,不給好臉看”,“嚴出高徒”等家訓的方法的影響吧,所以才形成了我這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