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方向探索
產業觀察
作者:鄭濱
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政府投入、區域發展不均衡、產品品牌建立、社會服務體係、集群內產品的研發與開發等方麵剖析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體育產業 集群 現狀 問題 對策
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體育產業聚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加上我國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已經形成了顯著的體育產業集群。長三角地區形成的體育產業集群特征是:以上海為中心城市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以發達的聯係通道為依托。通過舉辦F1中國大獎賽、網球大師杯賽(2009年開始承辦上海ATP1000大師賽)、國際田徑黃金大獎賽(2010年始升級為鑽石聯賽)、國際馬拉鬆賽、國際高爾夫球冠軍賽(2009年升級為世界高爾夫錦標賽)和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等六大品牌賽事直接影響和帶動體育服務貿易、體育場館建設、體育中介和體育用品等領域的發展。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人氣、促進對外交流、拉動經濟增長和增強城市競爭力等方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江浙地區的體育產業集群主要體現在體育用品產業集群品牌戰略,為上海乃至全國提供相關的體育用產品,如浙江海寧、富陽等,江蘇的江都、泰州、太昌,成為江浙地區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並同時帶動體育服務貿易和體育用產品市場的迅猛發展。北京地區產業集群的特征是:著重發揮國家體育組織集聚的區位優勢,重點培育體育中介業,發展體育總部經濟、體育用品銷售和體育國際商務服務,重點發展體育賽事、體育休閑、體育旅遊、體育會展、體育文化業。北京體育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集體育、文化、旅遊、傳媒、商業為一體的具有首都特色的綜合產業鏈和現代服務業體育市場逐漸形成。珠三角體育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廣州、深圳、中山等地臨近港澳地區的特殊區位優勢,吸引港澳及台灣地區和東南亞國家投資,使體育產業集群的投資資金呈現多元化,使得體育健身娛樂業、體育用品零售業、體育用品製造業、體育批發業、體育競技表演業、體育旅遊業等產業已經成為廣東省的一大支柱產業。目前,中山沙溪鎮、南海西樵、東莞厚街、肇慶四會等地都以集群形式生產體育用品,世界知名體育產品企業也在廣東建立自己的生產與營銷中心。深圳以高科技體育產品研發、生產、服務為主導,以特色園區的開放性、綜合性體育產業聚集區為支撐,形成了體育用品業、健身休閑業、體育彩票業等三大支柱產業。此外還形成了高爾夫用品、航模、滑雪器材、遊艇、運動及競賽型自行車、健身器材等六大拳頭行業。西南地區體育產業集群的特征是:通過建立和建設體育企業園、體育市場、體育會議中心等方式,成為全國體育管理機構、國內外知名體育企業、體育精品市場、體育從業機構商務往來的集聚地和體育產品的集散地。福建體育產業集群的特征主要體現在體育製造用品方麵。福建晉江於2007年12月獲得國家產業基地的稱號,在晉江集聚的是體育用品的製造,產品涵蓋運動鞋、運動服裝及運動器械。
體育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政府在體育產業方麵投入不足,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發達國家對體育產業集群的發展都給予強大的扶持與投資政策,引導體育產業集群有序健康發展。我國政府的體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很低,如果把人口因素、體育設施基礎因素考慮進去,與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在體育產業方麵的投入嚴重不足。資金投入的結構也不合理,在群眾體育投入與競技體育投入之間、奧運項目投入與非奧運項目投入之間、高水平運動隊投入與後備人才培養投入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結構失衡問題。
區域體育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平衡,城鄉、東西部差距明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城鄉、東西部差距明顯,體育產業的集群發展也隨之呈現二元結構。體育產業發展不夠成熟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投入不平衡及其所引發的供給與需求不平衡。體育產業落後地區,由於無法得到有效的投入與供給,日益邊緣化,喪失了發展的動力和吸引力,長此以往,我國體育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將陷於失衡狀態,違背均衡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不利於全國人民共享體育產業和集群化發展,甚至威脅到全民族體質健康和體育文明的均衡發展。